养老模式的思考、探讨与建议
2018-03-30 11:24 来源:
【放大 缩小】
王 忠
(中科院老科协理化分会)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面对两亿多人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人们不得不给予更多关注且不能回避的大问题。老人养老有很多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托老、小饭桌、养老院或新概念养老等等。大城市、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又有各自的特点。一般75岁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凸显,而且存在多种情况:生活能够自理、半自理、失能,一个子女、两个儿女,性格爱好各不相同等等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处理好这些问题是一个很麻烦、很棘手的事情。
单一的养老模式绝对满足不了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宜采取多种形式并举的方式。尽管世界上也有不少国家面临养老的压力,但国情和国力不尽相同。通过调查和分析,特别是和10多名75岁以上不同层次老人的对话中,了解到他们基本上完全赞同进养老院养老。因而使我们认为以养老院的养老模式为主,附之以其他的养老模式,才能比较圆满地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
一、国家应该把养老问题纳入民政部门隶属的管理体制范围。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考核办法,并给以一定的财政投入和支持。
现在75岁上下的老年人正好赶上共和国刚刚成立时,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那时这些国家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响应祖国的号召,服从国家的分配,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又赶上国家强调独生子女政策的时代,一般家庭多是一个或是两个小孩,第三胎的比例很小。现在他们已经成了白发老人,养老成了摆在他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们的子女,夫妻两人(或四人)承担着四位老人的赡养义务,可想而知担子该有多重。因此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在国力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多建几所养老院,使这些国家的功臣们得以安享晚年。同时给老人的子女们在繁重的工作重担和纷繁琐碎的家务重负中留给他们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真正疏解孩子们身上的压力。
二. 居家养老固然有很多优点,也深受老年人的偏爱,但自身也存在特有的不足。
1、75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问题特别凸出。身体状况差、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上下楼,就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北京那么多的老旧楼房加装电梯既需要大量投入,而且每个单元老人数量不同,最少的仅一人,斥五六十万的巨资安装一部简易电梯,其效费比远比一次性投入几千万修建一座养老院收住上百名老人要低得多。
2、老人一日三顿的吃喝存在必然的困难。市场经济情况下,无利不起早的现象非常普遍,没有利润,有几个商家愿意把本钱投入到不赚钱的公益事业中去?即便有人乐意,久而久之,难免千篇一律且食品的质量、卫生状况都难以保证,很难得到老人的满意。
3、如果身边没有子女同住,夜里一旦发生特殊情况,老年人很难独立处理,死在家里而无人知晓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即便和子女同住,日久必然矛盾丛生,也直接影响老人退休生活的质量。在和老人子女的接触中得知他们很难张嘴说出同意老人去养老院,因为他们怕背负上不孝顺的骂名。
4、 白天虽然有邻居相伴(时下楼房的居民多是老死不相往来,早已没了旧时北京胡同里老街坊们的亲情),但老年人有如小孩,日久生变,性格、性情依然容易产生孤独、忧郁感,感情依然容易失落。
5. 老年人之所以对现实的养老院有所忌惮,无外乎对自己的房屋,财产、存款或是与子女的情感等身边的问题有所顾忌。再者就是养老院还存在某些不足。
三. 居家养老既然存在先天不足,比较一下养老院的模式,很容易发现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在养老院的现状是:或是收费太高(贵族标准)或是收费低廉但服务质量难以接受。收费合理,服务也还不错的养老院一床难求,可见养老院还是具有社会需求的。养老院应以公办以及融资合办为主。那为什么还有很多老年人还是谈养老院而色变,敬而远之哪? 这里有好多甚至是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1、观念的转变,应该移风易俗。正像几十年前国家提倡殡葬改革,改土葬为火葬的时候,老年人基本上是百分之百接受不了,抵触情绪非常普遍,甚至不时有过激的行为发生。经过几十年的演变,火葬已成了老年人接受的现实。对待养老院问题,有一个老人思想转变的过程。通过宣传和时间的渐进,养老院一定能被大多数老年人所接受。
2. 养老院应该思考:既是为老人谋福利的事业,为什么却不受老年人的欢迎?自家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又怎样才能办成受老年人欢迎、喜欢的养老院。这里存在一个第一位的问题,就是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应该满怀深情,真情投入,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并不断提高自身养老敬老的思想意识和业务素质。这是一个很深遂、既涉及社会又牵扯道德的问题。
3、合理的收费,使老人交够养老费后,退休金仍有余额装在自己的兜里。小辈来时还能拿得出钱来给孩子们买些吃食等,满足老年人淳朴传统的心理要求。而绝不能形成一分钱不剩全撂在养老院甚至还不够的感觉(当然收费的标准只决定服务项目的多少,而不应影响服务质量)。
4、养老院不应单纯的重视自身的硬件建设,而应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软件建设上,制定灵活可行的政策,使老人和养老院的感情逐渐深化,慢慢形成离不开养老院的感觉。养老院应设有:养、学、娱、医、吃、住、练、解(调节情感、矛盾)等组织形式和活动。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定期组织养老院以换防的方式,改变老人久住的腻烦、孤独感。理想中的养老院应该这样(当然应该经常征求老年人的意见和需求):
(1)按年龄段及身体状况的好坏安排住宿养老。避免在养老区出现老人去世的现象,以减少对老人的负面影响。
(2)考虑北京大多数企业单位退休职工的经济收入,确定收费标
准,分区居住,并以此确定服务项目的多少。避免收入的差距所引发的心理误区。
(3)按文化层次、性格分区居住。这里需要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要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
(4)在以知识分子为养老群体的养老院内成立老年大学、老科协等一系列的协会组织,为他们提供开展科协、娱乐、锻炼、学习的活动平台,满足好多老人年轻时没条件实现,而又是自己非常喜欢的琴棋书画、唱歌、跳舞等,以圆老年人的夙愿。
(5)养老院应设置法制工作室,调节、处理老年人的情感问题、子女之间的问题、家庭财务纠纷等问题,使老年人身心愉快地过好每一天。
(6)每半个月或一个月请大医院的医生定期到养老院进行巡诊,开出的药方由养老院的工作人员统一到医院拿取(养老院自身设有医务室,处理平时的小灾小病。且应选址在距医院较近的地方)。
(7)和社会上的志愿者、学校结成固定的合作关系,经常组织志愿者到养老院进行爱老助老的社会公益活动。
(8)组织社会上社区的老年演出队经常开展文艺互动活动。
(9)采用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方便子女探视,周末设置休闲房(床)儿女可和老人同住一室,增加亲情感。
当然,如果集思广益认真收集各方意见,一定能把养老院办好。
要解决两亿多人的养老问题,给政府平添了好多压力和难题,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相信我们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一定会把养老问题提高到相当的高度,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党和政府一定会统筹安排,逐步落实、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使为共和国的发展壮大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们享受上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