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前学术评价方法的思考和建议
洪延超
(中科院老专家咨询团)
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机构,对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都要实行考核,成果多少和水平高低主要由考核的分数确定,并且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直接影响到科技人员的职务晋升。考核的内容主要有:承担的科研项目、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培养研究生等等,如何体现科技水平高低?主要看你承担或主持的项目级别,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此外项目中课题和专题主持人也不能和项目主持人比;其次看你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是SCI论文还是核心期刊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的引用率当然是要考虑的;如有出版物,那就要看出版社是否权威。为了使评价“客观公正”,避免印象化,就要将上述指标量化,给不同的评价要素和同一要素的不同级别打不同的分数。如SCI论文的分数是核心刊物论文的好几倍。这样大学的每一位老师和科研机构的每一位科研人员每年都会被考核一次,按其获得的分数确定绩效工资。
另外,科技人员职务晋升、研究生优秀论文的评审同样会将反映学术水平的要素量化。有些科研机构就将应聘(申报)研究员职务设了一道坎,其中就有发表SCI论文至少要在多少篇以上,符合这样条件的人员才有申报应聘资格;参加答辩的人员的PPT必须显示论文发表情况,其中包括发表的刊物、影响因子和引用率等。评价者不需要阅读学术论文,动动计算器计算分数,就能给出“客观”的评价了。研究生优秀论文的评审也同样量化了,同时参加评审的论文可能有几十篇,要在一两个小时内通读论文和评出不同级别的优秀论文,的确有困难,怎么办?看与研究生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的发表情况,即发表的刊物、影响因子和引用率等,将打分排序,优秀论文就出来了。上面的例
子只是用来说明评价方法。这就是目前盛行的学术评价方法。下面就目前的学术评价方法谈些看法和建议,供相关部门指定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参考。
一、定量考核的结果不能作为评价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的依据
科研工作的目的无疑是要出成果,而且要出高水平的成果。何为成果?那应该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研究结果。成果的水平用什么来衡量?是否是定量评价的分数高,学术水平就高?其实不然。应用型研究成果可用专利体现,市场化的效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可以作为水平评价要素。基础性研究成果则用论文来体现,成果学术水平主要看其解决的科学问题的学术价值,而发表的论文多少、发表刊物的级别、影响因子和引用率等可以作为参考。
科技评价应该由学术界同行来做的,即应该是科技人员评价科技人员、教授评价教授,而不是行政人员或领导来评价教授,再愚蠢的教授也不会看几个数字(而不用脑子)就对一个同行的工作做出评价。
二、不应将科研项目纳入考核指标
科研项目(经费),只是提供科研的一个条件。对成果而言,这个条件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所以,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和职务晋升,首先要看到的是成果的学术水平,如果有了足够的高水平成果,有没有项目是没有关系的。不花国家钱或少花国家钱而出大成果,是件好事,更加值得鼓励。因此不应该将承担的科研项目纳入考核指标。
其次,现在对科技人员考核时往往既要考虑科研成果也要考虑科研项目。考虑到成果是在项目支持下取得的,考核时已考虑了研究成果,就不应该在考虑项目了。否则会被重复计算,一次是项目本身,还有一次是项目的成果发表。
那么在什么时候考虑承担的科研项目呢?只有当科研没有出成果的时候,才需要看看是不是有科研项目。如果花了国家很多钱却没有成果,那就要分析其原因了。
三、量化学术评价方法应该休矣
现行的学术评价方法, “量化”是其显著特点。“量化”评价看似公平公正,标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质上却很难公正评价学术成果。将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与期刊核心与否、著作质量与出版社权威与否挂钩,貌似客观,实际却有失公允,并且还会带来更多的后续弊端。
1、将学术评价简单化、“标准”化和程序化,实质上是将复杂而神圣的学术评价庸俗化。
学术评价应该是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基于内容的评价就是以学术成果的内容特征来评价学术成果,即基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的评价方法。基于内容的评价显然是一种最符合逻辑的评价。评价人应该能够读懂和理解学术成果的内容,应该对相关的学术领域有深刻地了解和非凡的洞察力。而要满足这样的条件,评价人非该领域的专家莫属。所以,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本质上就是专家评价,或同行评价。许多学术刊物采用的专家审稿就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要深刻理解研究内容,而后者只要会数数即可,这样识得字的中学生,阅读一下考核办法,就可以考评大学教授了。然而,学术思想是不能用数字代替的。
2、量化学术评价方法导致了学术的庸俗化和学术平台的商业化。
量化学术评价方法片面以承担课题的多少和级别、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等来评价科技人员的科研能力,并与绩效和金钱挂钩,导致了学术的庸俗化和学术平台的商业化,侵袭了学者圣洁的科研灵魂,其结果是以数量为特征的评价催生了学术成果的垃圾化、泡沫化。如有些科研机构的论文发表每年都有上升,多年来却无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
3、量化的评价方法引起学者价值观的扭曲
什么是科技工作者最求的学术的价值?其价值应该是研究成果有益于学科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用定量的方法评价学术水平,使得科技人员认为:撰写论文、出版著作不是因为学科发展、进步的需要,不是因为国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为了应付科研考核、为了职称评定。不管研究的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只要能正式发表就达到目的了。否则怎么才能拿到更高的绩效工资?又怎么才能晋升高级职务?对一些人而言,科研已经成为争名逐利的工具。
科技工作者在实现学术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满足物质和利益需求无疑是合理的,但科技工作者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与社会利益相统一。这就需要摆正学术研究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诉求的关系。
我们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因此学术研究只有在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才能体现研究者的自身价值,实现研究者的物质和利益需求,给研究者既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又实现了物质上的满足。而量化的学术评价这个指挥棒有误导作用,不利于“治人”,更不利于“治学”。治人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能够鼓励科技工作者出有用科研成果的对评价标准和制度;治人是治学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产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调研结果表明(见“学术文化环境”调研报告),对于学术腐败现象,排在首位的是低水平重复研究,其次是利用权力获得更多学术成果;在学术文化方面,追求真理精神确实,重论文轻专利,重成果,轻转化; 学风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心态浮躁,缺乏严谨求实精神,重产出数量而忽视质量。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中,学术管理和学术评价问题影响最大,尤其是量化的学术评价方法影响突出。
四、关于改进学术评价方法的建议
改革学术评价制度,尤其是要慎用定量考核制度,纠正单纯以论文数量为标准的定量考评机制,建立对科研人员公正、公平、更加理性、科学的学术考评、人才评价、职称晋升体系。
1、重视同行评价,包括国际同行评价。隔行如隔山,只有同行才能理解参与评价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其价值。
2、延长评价考核周期,重点评价学术带头人,学术群体内部人员应由学术带头人去考察。
3、对于基础研究,评价的要素应该是: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和解决的科学问题的重要性。一些定量指标,如发表论文数量、发表的刊物级别及影响因子和引用率等定量指标只作为参考。
4、对于应用性研究成果评价要素是: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性,专利成果市场化效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