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 建言摘编

学术文化环境现状和优化对策

2020-06-28 15:58 来源:
放大 缩小

李爽

(中科院老专家咨询团)

 什么是健康的学术文化环境?健康的学术文化环境应该体现在:学者作风优良、学风扎实、文风朴实,具有爱国奉献、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大胆质疑、敢为天下先、踏实肯干、锲而不舍、诚信自律等优良品质;研究环境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公平公正、宽松自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竞争共生、宽容失败和相互学习、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些共有的特性之中。我们的学术文化环境现状如何?是否健康?是否有利推动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如何优化学术环境,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为推动科技事业的快速、高质量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助力?今年我们中国科学院老专家咨询团智库基地开展了营造创新学术环境的问卷调,有力学所、大气物理所、理化技术所、过程工程所和空天信息研究院五个研究院所的300名在职和离退休科技人员参与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关于学术环境的特质,第二部分学术环境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优化学术文化环境,提升学术创新能力,第四部分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一、学术文化环境现状浅析

依据调研结果,结合官方文件和有关资料对我国学术文化环境现状做一些梳理、归纳和粗浅的分析。由于学识、政策水平和视野有限,调研内容也可能没有涵盖学术文化环境的全部,参与调查的单位数量和人数有限,可能不足以完全反映现状,因此反映的问题也可能是挂一漏万,初衷一方面是帮助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我国学术文化环境现状,正视问题,制定良策;另一方面也希望引起学术界、科技工作者、学者们警醒,不忘初心,科技报国。学术文化环境向好是主流,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学术态度存在的问题

受利益驱使,学术界较普遍地存在着学风浮躁,求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为追求数量,不惜浪费国家钱财进行低水平地重复研究工作,甚至东拼西凑,只求有而不求精。“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4】,项目多,规模小、如我们调查中的某个研究所,2000多位科研人员,2018年就有1071个课题。创新意识薄弱,思想有些僵化,墨守成规,贪图轻松,喜走老路,不愿披荆斩棘,独辟蹊径。有的人热衷浮名,追名逐利,垂涎权势;有的人身在学术界心有旁骛 ,缺乏刻苦专研,锲而不舍,埋头苦干,踏实严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缺乏诚实谦虚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从调研结果看,超出半数的人选择A(学术研究重产出数量,忽视质量)、B(心态浮躁,缺乏严谨求实精神)和 C(不能坚守甘于寂寞的学术精神,重经济回报、轻学术奉献的 )三项,尤其是第一项A,据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学术态度是带根本性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也相对严重。没有好的学术态度就没有好的学风,出不来好的学术成果。

2、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追求研究过程的短平快;违背科学规律,不求事实,不求实证。追求奇异;追求名词创新,套用流行词汇;跨文化学术复制,在一知半解中抄袭学术概念及术语,囫囵吞枣或误读中重组为论文。为求功名不惜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等【3】。

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学生抄袭老师成果、老师抄袭学生成果也是有发生。一个研究机构参加问卷调查的80个人认为有此种现象存在。为评学术头衔,托人情、拉关系,送大礼,花钱雇人写文章;抹煞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论文不介绍同行,不正确注明引文。或者在自己无贡献的论文上添加自己的名字(多发生在导师或领导身上)。利用互联网网络文献拼凑论文的现象也累见不鲜。

3、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

学术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如搞基础研究的,搞应用研究的,搞工程技术的,搞科技管理都用同一个评价体系进行评价。本次问卷调查中有163人,占参加调查总人数的54%认为对科技人员水平评估指标不科学,偏离正常轨道。还有110人,占参加调查总人数的37%的人,认为不需要对科技人员采用“定量化绩效考核指标”来考评。

 152人,占参加调查总人数51%认为科技机构行政化,行政干预太多,如学术成果评价、学术人才评价和选拔人才常常采取预先分配名额、讲照顾、讲平衡。学术评奖、项目评审、学科点增设、科学发现首发权确立、学术论著发表出版中的行贿受贿、钱权交易、权权交易、人情交易,不正当的非学术行为也时有发生。

 4、在学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术管理不够科学,学术共同体的规范和标准建设滞后,一些学术机构依附国外的结论作评价依据,借用工程建设的方法评价学术。本次调查中有148人认为科研管理不科学,占调查总人数的49% ;有148人,认为对科技人员评价和考核的方法不科学,占调查总人数的49%。这两组数据足已说明,我们的科研管理工作是多么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啊!还有78人认为对科技人员实行定量化绩效考核的做法是严重违反学术规律的。但也有136人认为有必要进行量化绩效考核,有110人认为不需要定量化绩效考核。总之,学术管理不够科学的问题应该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将科学化与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十分重要。

 另外,学术横向组织、边界组织缺位,缺乏学术自律和监督主体,学术共同体缺乏自己真正的看门人;无官不成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行政化和非自主性突出。学术管理的官本位,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不分,学术隶属权术;政府评价学术、同行认可和社团认可缺位。计划学术,过度行政的资源配置方式盛行。学术评价、成果评价和学人评价制度的过度功名化、物欲化,与实际利益挂钩过分紧密等。学人“一荣俱荣”的显规则和潜规则较普遍,学术成功=政治成功=经济成功【3】。

5、科研受干扰多,科研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由于科技人员会议太多,活动太多,科技项目检查和总结太频繁,研究时间不足。此外科研人员的研究时间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室主任、课题组长有相当多的时间都不是用在潜心研究上。

6、存在的学术腐败现象

调研结果指出,在学术腐败的几种表现中,选项人数最多的是低水平重复,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重数量,轻质量。有不少人认为学术带头人不像学者,像老板,自己不做研究,利用他人完成项目任务;还有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获得更多的学术成果,此现象多发生在领导、具有高级职称的室主任和手中有一些权力的人身上。

7、学术文化存在的问题

学术文化存在的问题中,调研时选择B(科研机构行政化,学术权力受到行政权力干预)的人最多,达152人,占总参与人数的51%。其次是选择C(重论文,轻专利;重成果,轻转化)的有150人,占参与人数的50%。因为评职称主要看论文,专利是次要的。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成果完成了就交差了,至于成果是否转化与自己无关。选择E(大胆质疑、开拓新领域、敢为天下先的氛围不浓)的有135人,占参加总人数的45%。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开拓创新本身难度就比较大、风险也比较大;二是现在都是头头们争取到什么课题大家就做什么课题,三是受求稳保险的思想影响所致。

选择D(团体协作精神弱化)的有107 人 ,占比最少,说明大多数人认识到很多科研成果,特别是重大成果的取得都是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靠单打独斗比较难获得成功。

二、优化学术环境的对策

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产生,需要活跃的学术思想、宽松的学术氛围,优良的学术环境。因此,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学术环境,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目前,我国的科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为进一步优化学术环境,特提出几点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1、领导重视,政策引领

积我国70年科技事业发展之经验,优化学术环境最重要的是:领导重视,政策指引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的精神,制定落实这些政策的具体措施,是优化学术文化环境的重要举措。

2、进一步优化科技宏观政策环境,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政府部门对学术活动不能干预过多,要纠正重管理,轻创新服务现象,由研发管理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该放权的要放权,要相信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改革科技拨款制度、科研科技评价制度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使科技人员能安心专心搞科研。改革科研人员薪酬体系,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推动科研设施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放宽对学术性会议规模、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为科技人员参加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政策保障”【2】。

调研结果说明,科技人员要求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的呼声很高。科技人员强烈希望国家项目指南的编制要广泛征求意见;自然科学类项目指南的编制更要关注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的创新;希望建立公正、科学、明确的项目评审工作规则;希望完善国家科技专家库系统;希望建立并完善评审专家的诚信纪录、责任追究制度;希望严格项目成果评价和验收制度等等。

另外还建议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如,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指标要注重科研道德、科研能力,注重代表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尤其要把研发成果的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科技服务满意度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同意此项建议的人高达212人,占参加问卷调查总人数的71%。在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类型科研人才的评价中,选择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各项指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率)可以作为重要依据的人聊聊无几,选择仅可以作为评价参考的占80%。可见科技人员是多么渴望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公正的、合理的评价。

我们建议,要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潜能。

提高科技人员的薪酬待遇,解决科技人员的顾之忧,是稳定科技人才队伍,激发创新潜力的重要物质保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出台具体的措施,将写在纸面上的薪资改革政策落实到实处。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薪酬待遇普遍较低,与他们肩负的责任和付出的劳动不相匹配。有一位科学家讲,他们的团队是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团队,博士后一年的工作收入才十二万,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由于收入偏低,加上项目经费的激励作用不足,团队中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已经逐渐出现流失现象【4】面对目前高房价、高房租的现实,科技人员的薪资收入有些入不敷出。尤其是年轻的科技人员他们的薪资有1/3用于房租,其余的还要上养老,下养小,能否安心工作影响很大。我们所调查的研究所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相当多的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后首先选择去外企公司,然后去私企公司干活,因为公司的薪酬比研究所高。甚至也有研究所引进的“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人才离开了研究所。

3、优化科研管理环境,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

 要消除科研机构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和“官本位”弊端,突出管理“扁平化”,实行有利于开放、协同、高效创新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广以项目负责人制为核心的科研团队组织模式,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决定权和支配权;采用更加开放的用人制度,自主决定聘用流动人员。要搭建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推动科研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多交流才能活跃学术氛围,强化合作协同,克服碎片化、孤岛现象等弊端【2】。

目前,在科研项目管理上仍未给予科技人员充分的信任,管得过死,过严,过于繁琐。而且急功近利,不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大大束缚了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习主席讲“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无尽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希望保证科技人员有5/6的时间用于研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活动,减少不必要的报表、检查、评审、总结、评比竞赛等等,还科技人员一个清净的、不受干扰的、可以潜心研究的环境。

调研中,由71%的人喜欢“可以潜心搞科研的环境”;有47%的人喜欢“宁静,不受干扰”的科研环境,反映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心声。

 4、优化学术民主环境,树立良好学风

 要努力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公平公正、宽松自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竞争共生、宽容失败和相互学习、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学术环境。要打破定式思维,鼓励标新立异,倡导科学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学术争鸣和质疑批判,容忍 “异端学说”,宽容失败,培育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竞争共生的学术生态2】。

调研结果(图略)还说明,要优化学术文化环境,就要强化学风建设,抵制不良学风,克服浮躁心理。这一项有7个选项,选择D(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61%,说明大多数人都希望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57%的人员选择B(克服和摒弃学术浮躁)。此外选择D(探索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相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有效机制)也不少,超过55%,其次是选择H(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人数也超过了半数。

 5、加强法律和法制建设

优化学术环境,少不了法制建设。只有正面教育与惩戒相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问卷调查中赞成“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的人数达到47.5%。法律、法规是净化学术环境、优化学术环境的保障,建议尽快完善科技界的法律和法规建设。

 6、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学术界的人才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术环境的好坏。要努力培养一支具有作风优良、学风扎实、文风朴实,具有爱国奉献、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大胆质疑、敢为天下先、锐意进取、锲而不舍、踏实肯干,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坐冷板凳、诚信自律等优良品质的科技队伍十分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队伍培养是百年大计,人才优秀品质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希望管理部门,科研机构,要大力宣扬科学家精神,努力培养具有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科学家。

科学虽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作为科技工作者、学者,爱国是第一位的。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祖国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要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要为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贡献自己智慧和力量为荣。

要大力宣传学术界、科技界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奉献,严谨治学的优良品质,同时也要深度发掘、宣传现代学术界、科技界涌现来的先进典型的人和事并及时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全民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崇拜科学家的好风气。

深化科技改革、优化学术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锲而不舍推进、久久为功。要上下一致,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相信我们的学术环境会越来越好,我国的科技、学术创新成果会越来越多。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  百家号 2019-04-23

   2】《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解读 尚勇

   3】我国学术不端行为有哪些?@AETC学术交流中心

   4】人民日报:“破除重物轻人”观念,才能实现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