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沙龙 > 活动简讯

2019年 第七十期(总第411期)

2019-12-02 10:31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19﹞第七十期(总第411期)

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              20191129

  

“学术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决策咨询沙龙成功举办

  中国科学院老专家咨询团作为北京科协智库基地,在2019年开展“学术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其中包括“学术创新文化环境”的专题调研和举办“‘三城一区’学术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决策咨询沙龙。在前一项工作中,咨询团通过对五个研究机构的调研,初步了解了学术文化环境的现状、科技人员的要求和意见,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在此基础上,于10月28日在大气物理研究所成功举办“学术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决策咨询沙龙,进一步讨论学术文化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从管理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为营造不同类型科研机构学术文化创新环境献计献策。



  沙龙由咨询团团长洪延超研究员主持。沙龙特邀中科院科技战略研究院樊春良研究员给沙龙做主旨报告。中科院老科协理事长何远光、顾问张志林、原中科院离退休干部局局长孙建国,中科院研究所原党委书记谭福安、陈树堂,大气物理所党委副书记王生林、原副所长李军以及咨询团专家王柏懿、王庚辰、林世昌、李爽、徐家远、马兵和研究所专家孟庆岩等30多位专家参加了沙龙。

  中科院老科协理事长何远光首先祝贺“三城一区”学术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决策咨询沙龙顺利的召开,也预祝会议圆满成功。他借此机会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老科协工作的重要指示。他说这是最高领导人的批示,对老科协非常重视,也给了我们鼓励和力量,我们要好好学习落实。今天的决策沙龙,是一次很好学习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举措。他要求要把沙龙办好,写出一份让北京科协满意的咨询报告、体现中国科学院老同志水平的报告。

  大气物理所党委副书记王生林致辞说,最近几年的咨询团专家汇编我认真看了,启发很大。咨询团成立十年了,现在被批为北京科协智库基地试点单位,每年要开展多项研究,这些研究不管从形式还是成果都非常有意义,形成的这些咨询建议为领导政策决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大气所作为团长单位,积极支持咨询团的工作,在办公用房、办公场地、经费方面每年都给予很大的支持,以后会继续支持。他还建议咨询团尽量吸收年轻人,并预祝沙龙圆满成功!

  沙龙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院樊春良研究员做主旨报告。樊春良是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科技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家。长期从事科技政策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他的主旨报告从分析科研环境的概念出发,回顾近十几年关于学术环境方面的调研情况,提出长期没有解决的影响学术文化环境的主要问题,梳理中国与科研环境相关的科技政策,分析主要科技政策对科研环境的影响,对改进和优化学术文化环境提出了建议。

  咨询团副团长马兵研究员做了学术文化环境的调研分析报告。通过对五个研究所调研的结果分析,给出目前学术文化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科技人员相关反应和要求,从文化、制度和管理层面初步提出优化学术文化环境的对策等。

  在主题讨论环节中,有8位研究员,其中有在职的学术带头人做了有准备的主题讨论发言。讨论紧紧围绕学术文化环境问题,讲观点,提建议,畅所欲言。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李爽说,要营造民主的学术环境,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二是鼓励发表不同意见,鼓励标新立异,宽容失败;三是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林世昌认为,科研工作需要发扬“安专迷”精神。“安专迷”是一种默默干事的工作态度,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顽强拼搏的坚韧意志,更是一种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要制订合理的人才政策使尽量多的人有“安专迷”的条件。

  中科院理化研究所党委书记徐家远提出要营造科技成果服务强国建设的良好氛围。他说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工程量大、耗时长;二是投入大;三是一次“再创造”。对于营造适合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文化环境氛围,他提了多条建议。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庚辰从人才评价、科研评价的角度谈一些看法。现在“四唯”横行霸道,主要是对中央文件精神没有很好执行,文件原则性比较强,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此外,“四唯”已经在科技界生根发芽、根深蒂固,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需要强化执行文件。现在基金委的项目评审已有了好的苗头,所以还是有希望的。

  中科院理化党委书记刘新建谈了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问题。他说,求真求实是科学的本质,问题导向是科学的基础,人才建设是关键,评价更不能“一刀切”,分类评价,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才能形成 “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科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原局长孙建国说,对于营造学术创新文化环境,中央不是没有政策,突出问题是没有制订实施细则,没有认真执行。文化建设还不自觉,就要有政策、要有制度去约束。要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使出台的文件能够很好落实。评价指标体系很重要,喊了很多年,大家都讲要分类评价,要有一些可操作的具体的建议。他还对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宽容失败,成果转化等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孟庆岩讲了改进科研评价体系,提升创新能力问题。他认为不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已成为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其主要问题是急功近利。首先,不再简单地以发表论文数量以及项目成果作为评价标准,更要注重科研成果影响力和实际价值;评价体系要有利于长期性、集体性研究工作的持续性开展,避免急功近利,克服“小、散、杂、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他认为科研评价要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科研的性质、领域制定相适应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其中,科学创新应在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标准;技术创新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关键技术的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等要素为主要标准。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柏懿认为科技评价涉及项目、人才两方面,是一种政策的导向,对于学术环境的营造、科技产出的质量均有深刻的影响。对于真正的“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思想,在其萌芽阶段,研究者未必有十分把握的方案和路线,这种原创思想是否可行尚需探讨摸索。目前的立项评价缺少对这类课题的鼓励。科技管理部门要切实树立“支持原创,尊重原创,保护原创”的思想,构建能够推进营造创新学术文化环境的评价体系在国家以及北京的自然科学基金中,专门设立鼓励“原创科学思想”类别的基金项目;国家和地方科技成果奖励评议模式应当改变,建议将申报制改为推荐制。

  原中科院人事局局长、老科协顾问张志林积极评价了沙龙的主旨报告、调研报告和各位专家的讨论发言,并对咨询团撰写好决策咨询建议提出了要求:总结报告不能太长,要凝练。他充分肯定了从90年代开始,科学院设立的定性、定量评价体系。提建议就要认真的研究中央的有关政策,针对政策里的一些焦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原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党委书记陈树堂认为过去的评价体系还是比较健康的。评研究员学术委员会要通过,五个同行评议要通过,答辩要通过。 他认为对于科技人员评价,定性和定量两者不能偏废。比如成果转化失败了,就认为成果一定不行了、不先进了吗?不见得。因为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他还就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李军谈了科技成果如何落地问题,并对怀柔科学城吸引研究机构提出了建议。他认为SCI论文量化评价体系,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出台的与利益挂钩的评价方法,现在应该再进一步的提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 “安专迷”并不过时,是优良的文化传统,应该提倡。信念、理想很重要,对新的典型事迹要大力的宣扬,造成一种氛围,让大家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制度层面要跟上,从管理创新要科技创新。

  针对这次调研结果和科研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及举办沙龙的讨论分析,对学术创新文化环境建设提出以下观点和建议, 提供给北京“三城一区”建设中制定科研体制和科技评价制度、建设科学城文化环境参考。

  1、改革学术考评制度,尤其是要慎用定量考核制度。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是导致学术急功近利、学术浮躁和重复研究、学术腐败的根本因素,是我国科研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定量的考核使人不能沉下心来做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研究,考核成绩又与个人的物质利益和职务晋升挂钩,因此他们急着发论文、出成果,能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急功近利搞实惠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甚至突破做人底线,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管理部门应纠正以往单纯以论文等科研成果为标准的定量考评机制,建立对科研人员公正、公平、更加理性、科学的学术考评、人才评价、职称晋升体系;重视同行评价,包括国际同行评价;延长评价考核周期,重点评价学术带头人,学术群体内部人员应由学术带头人去考察;以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和解决的科学问题的评价为主,发表论文等定量指标只作为参考。

  2、科研机构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要分开。由于行政权力控制了所有的资源、人事、甚至研究任务,而学术权力在单位里基本没有地位。目前有些单位学术权威又是行政一把手,亦官亦学,制定并操纵游戏规则,难免产生一些学术界的腐败。所以对一些有一定影响的学科权威,建议让其专心搞研究,不要再担任繁杂的行政领导工作。要充分发挥和用好学术委员会的相关权力,建章立制,使其成为科研部门学术审议和决策机构,成为学术行为的仲裁机构,使学术真正独立。

  3、改革科技管理制度,使科研人员有条件“安、专、迷”,持续深入研究某一科学问题。科技政策对学术文化环境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科研事业单位80%的项目都靠竞争经费,这样就是竞争过度,改革就很难推行。建议对基础类研究机构,60—70%的科研经费由国家稳定支持,30—40%经费有研究机构通过竞争获得。这样把科研骨干人员从每年的争取课题的大战中解放出来;避免科技人员的个人收入与课题研究经费挂钩;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完全由国家提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中去;科学合理考核科技人员,考核周期延长到5年,有跟踪一个科学问题、发扬“十年磨一剑”精神,潜心研究的条件。以科学合理方式配置科技资源,解决科研人员多头应付问题,使其能自主安排和跟踪持续研究的项目,避免研究多面,这样的政策环境不适合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难以坚持持续创新活动。

  4、“小、散、杂、低水平重复”研究是当前科技界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这种现象主要是定量考核制度造成的。由于定量考核,发表文章的数量直接关系到科技人员的职务晋升、工资待遇,科技人员不愿意从事难度大的创新研究,跟踪模仿成了主要研究方式。要改变这种状况,改革定量的科技考核制度是重要对策。

  5、对于应用型研究机构,技成果成功转化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对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前景进行认真的评估並取得共识。技术和市场决定着企业生命力和效益;而共识,则是研发方和企业方双方合作成功的基础。

  (2)产业化需要一批精通技术、热爱成果转化工作的科技人员。除了需要有研究人员,还应配备一些懂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操作人员、能工巧匠。

  (3)对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所有人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评价,要按从事工作的不同,分类评聘。评价要注重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最终的转化结果。评判标准有别于基础研究。

  (4)资金支持是成果转化过程的一个重要保证。建议国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加大对成果转化的孵化阶段扩大实验或中试放量工作的支持,以保证成果转化全过程顺利推行。

  (5)重视对合作对象的选择,这是产业化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对合作对象的技术基础、资金实力、市场运行和管理能力以及领导者理念和企业文化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计划和措施,保证成果转化的顺利成功。

  (5)重视对合作对象的选择,这是产业化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对合作对象的技术基础、资金实力、市场运行和管理能力以及领导者理念和企业文化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计划和措施,保证成果转化的顺利成功。

  6、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科研不能自娱自乐,要到“奥运会”上拿奖牌。基础科研其目的和使命是探究未知、发现新知。基础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存在不确定性。要建立宽松自由、资源共享的环境和条件,让大批的优秀年轻人自由探索是一条正确之路。北京“三城一区”建设中,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搭建研究平台,给优秀人才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让他们自主选择课题、自由开展探索;制定统一的考核规则,对研究群体负责人五年进行一次国际、国内匿名评估,评审团队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科学价值;通过的留任、提高薪酬和科研经费,通不过的走人。同时开展学术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建设鼓励年轻人心无旁骛、精耕细作的科研软环境。

  7、支持原创,尊重原创,保护原创,鼓励原创性研究。关于科研项目申报和和奖励的建议。目前在申报科研项目时,一般要写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等。

  但是,对于真正的“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思想,在其萌芽阶段,研究者未必有十分把握的方案和路线,这种原创思想是否可行尚需探讨摸索。目前的立项评价缺少对这类课题的鼓励。这样,我们的研究只能是跟在前人的后面做一点点改进型的工作。

  综上所述,建议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要切实树立“支持原创,尊重原创,保护原创”的思想,构建能够推进营造创新学术文化环境的评价体系。具体如下:

  在国家以及北京的自然科学基金中,专门设立鼓励“原创科学思想”类别的基金项目,经费不必很高,不要求完备的“可行分析”,但需阐明原创性。对于这类项目,允许失败,但需说明失败的原因,给出更新建议。

  8、科技成果奖励评议模式应当改变。目前国家奖励的评议采用自主申报、主体评审、专家选定的模式。这有不少弊端,它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缺乏客观性,申报者总是自主不自主地“拔高”自己,往往都是“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加之是申报单位组织评审会,往往只找“赞同派”(若有反对者,以后便“出列”了),“面对面”的评审也不利于同行坦率表达意见,这样的“评审结论”也多是流于形式,基本上是申报单位事先拟定评审意见,请同行专家签字而已。至于到了国家科委的专家评议,现在的“走后门、拉关系”现象层出不穷,禁而不止,已成为一种人人皆知的潜规则。这种评奖制度是无法促进学术创新的,而且污染了学术创新文化环境。此外,目前国内的奖励存在“重实物轻思想,重集成轻原创”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我国“跟踪迅速,原创不足”的原因之一,这种状态应当尽快改变,评价体系的导向是十分关键的,对学术创新文化环境有重大影响。

  国家和地方科技成果奖励评议模式应当改变,建议将申报制改为推荐制,将面对面的主体评审制改为背靠背的客体评审制。提出原始科学思想者应当是第一获奖人。 最好设立像诺贝尔奖那样一类的褒奖首先给出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或工程师。

  9、大力、持久地宣传科技界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先进思想和科学精神,老一代科学家爱国主义情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要结合新的形势,在科技界广泛宣传优秀科学家在道德、学风、价值观方面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先进事迹;宣传他们在科技立项、招收学生、论文答辩、成果转让、发表论文、学术和项目评审、经费使用分配等方面的正确做法。

  10、在选拔业务领导干部方面要处理好专业成就与领导的关系。要选拔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擅长科技管理、知识广博、专业优秀的年富力强的科学家担任各级业务领导,充分发挥他们在专业和管理方面的作用。但是,有成就的专家更应该在专业岗位上潜心研究、在专业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中科院老科协老专家咨询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