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九十三期(总第767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2﹞ 第九十三期(总第767期)
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2年11月17日
中科院老科协植物所分会举办
“草地保护与建设-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做贡献”
学术沙龙
2022年11月3日,中科院老科协植物所分会举办了《草地保护与建设-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做贡献》学术沙龙,北京林业大学陈建伟教授、国家林草局沈孝辉研究员、《人与生物圈》杂志社罗娅萍执行副主编、北京自然博物馆马清温研究员、北京农学院校长王有年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白勇军高级工程师等专家和植物所的老专家和年轻专家共30多人参加了活动,中科院老科协副理事长桂文庄研究员、赵震声研究员和中科院原生物局局长王贵海研究员应邀参加了沙龙活动。
沙龙活动由植物所分会理事长李承森研究员主持。植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千钧致辞,他欢迎各位老领导、老专家的到来,期待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讨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问题,预祝沙龙活动圆满成功。
植物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文浩研究员作了“草地可持续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我国草地资源丰富,大约有60亿亩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1%。草原不仅是我国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由于不合理利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我国草原生态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生产功能失调等问题日益突出;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日趋严重,严重制约了其生产与生态服务功能。此外,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口粮消耗减少,肉奶蛋等动物性食品消耗增加。居民的食用粮仅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5%,而饲料用粮则达到40%。我国的粮食安全实质上已演变成饲料粮的安全。然而,我国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并未适应这一变化,过分强调口粮生产,而忽视动物饲草料的生产,导致优饲草短缺,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为了破解草地退化和饲草供给不足的困境,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生产协同发展目标,亟需退化草地修复和人工草地建植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
对于退化草地修复,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草地植物的独特性关注不足;重视植物群落地上研究,忽视了生态系统地下过程,特别是根际过程的研究;对优良抗逆乡土草种资源挖掘不足,乡土草种的水分养分利用策略不清;缺乏精准修复技术,种子立地难、成苗难、建群难是草地修复的技术瓶颈。为此提出了退化草地“三多-四位一体”修复技术:即退化草地“多物种、多维度(区域、地上地下、个体-种群-群落-功能群-生态系统层级维度)、多功能(生态-生产-文化-服务相结合)”的“三多”修复模式;打造以生物多样性维持、群落结构优化配置、土壤微生物调控为主体思路的近自然修复技术体系,研发“生物促芽、水肥同步、养分增效、种间互惠”的 “水-肥-菌-种”四位一体高效修复技术。总之,要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从理念上要转变对草的认识,转变对草地管理的认识;从技术上要转变照搬农作物的技术,转变过分强调国外技术的误区;从模式上转变强调生产忽略生态、强调生态忽略生产的模式。实现中国特色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原国家林业部规划院副院长、保护司副司长陈建伟作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关于我国草原保护和绿色发展之路的思考”的报告。报告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在治理和保护草原方面确实花了不少气力,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总体上,我国草原“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认识草原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开始。要促进草原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协调共进,向符合中国整体发展的良好方向演化。他指出:在地球上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草原生态系统是唯一与其他如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最为密切交互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这是其他生态系统都没有的特殊性。我们要保护好草原一不让草原退化,也不能让其他生态系统退化,就应该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统一部署,协调共进,让各种生态系统都能够发挥出最大优势,达到综合优势最大化。他提出要“师法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所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才是草原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道路。
两个报告后,大家围绕草原生态系统的独特性、我国草原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大家纷纷发言,为我国草原保护和绿色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植物所分会理事长李承森研究员提出通过协调草、畜、人三者的关系来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三者关系的核心还是人的问题,人类活动超过草地承载量,问题就严重了。转移致富与生态修复有很多成功案例,例如森林、湿地、荒漠、自然保护区都能够很好解决生态修复与保护问题,通过转移致富来保护草原是没有问题的。从道法自然到师法自然是一个全新的飞跃。大家都知道,温度决定植物的种类与植被类型、降水决定植物的丰度。400毫米,尤其是200毫米降水线以下的地区就让它自然的荒着吧。新疆那么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无人管,也无法管;而是利用高山冰雪水来发展绿洲,那才是人类生存的地方。现在华南广大石灰岩地区经过治理,几乎都变绿了,只要重视,师法自然,问题都可以解决!
北京农学院校长王有年教授说:今天应邀来参会收获很大。两位专家报告分别从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来阐述我国草地未来的发展,这是一件大事。师法自然的关键是要让人高度重视草地与草原的发展,顺应自然才能做好保护自然。通辽国家科技园区的建设把养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把休闲、养生、观光、融入草原文化。建议今天的沙龙形成纪要,最好形成建议案,向上反映。
国家林草局沈孝辉研究员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社会问题。如果没有人类社会的活动,地球上也就不会出现生态和环境问题。人类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地球的原生环境,破坏了原有生态平衡。因此,除了科学家的工作,社会各界也要介入,进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
植物所孔昭宸研究员指出:研究草原问题,必须要强调研究草原的发展变化过程,如果对草原的历史了解不足,那么对草原未来的发展就很难研究清楚。希望草原的研究工作要加强对草原现在与过去相结合的研究。
植物所白克智研究员提出:转移致富是关键。转移致富成功的地方包括贵州石漠化地区的移民、六盘山地区的人口迁移,宁夏南部干旱地区人口的迁移等等,这些地方的问题都解决得非常好,草原问题也不是很难的,同样可以解决的。
中科院原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王贵海研究员认为,植物所在草地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草地之所以现在引起重视,一是因为草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5,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态安全重大问题。二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除了粮食之外,食品结构的调整,牛奶和肉类的供应都要依靠草原。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极为重视的问题。草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既是很重要的科学问题,也是很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我们必须继续加强这一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和政府部门、地方科研人员紧密合作,为我国草地的保护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中科院老科协副理事长桂文庄表示,今天的学术沙龙办的很成功,报告深入浅出、水平很高,向我们介绍了在草地保护与修复方面做出的重要工作,让我们了解了草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困难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今天的报告中专家们提出了“师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基于自然的草地保护和建设的绿色发展的思考,这是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们今后的科学研究、制定政策和实施策略的方向。他感谢两位专家的精彩报告,提出我们要加强科普宣传,让社会大众都认识草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它的绿色发展之路。他最后指出,我们中科院是国家科研的尖兵,就是要敢啃硬骨头。攻坚克难解决科学问题,面向国家需求啃硬骨头,是中科院义不容辞的责任。
沙龙会场
张文浩报告 陈建伟报告
王有年发言 孔令韶发言
沈孝辉发言 孔昭宸发言
王贵海讲话 桂文庄讲话
(中科院老科协植物所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