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沙龙 > 活动简讯

2025年 第二十九期(总第1212期)

2025-03-31 18:30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5﹞ 第二十九期(总第1212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53月31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分会举办

“郭守敬望远镜最新成果及未来发展”学术沙龙


2025年3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协主办,中国老科协、中国老科协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支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分会承办的学术沙龙“郭守敬望远镜最新成果与未来发展”在国家天文台A601会议室举行。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副理事长曹以玉、监事长赵震声、常务理事黄勇、智慧火花栏目编审赵士洞、办公室主任黄玉萍、兄弟单位研究所专家和老科协负责人等20多位嘉宾参加活动;国家天文台有关领导、离退办主任、分会理事长、秘书长、副理事长、资深研究员、以及课题组成员等20多位参加并热烈互动。

国家天文台天文分会理事长汪克敏主持沙龙活动。他首先介绍参会嘉宾,并对大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国家天文台纪委书记欧云代表台领导致辞。欧书记简要介绍了国家天文台从2001年组建至今的改革创新之路,以及郭守敬望远镜从九十年代弯道超车取得世界同类望远镜的领先水平,到现在老当益壮依然有非常丰富的成果和成绩。欧书记说,国家天文台近年来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空间天文学的发展,相信未来在天文学科的突破和基础研究方面还会有很多重要的进展。这些也得益于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和我们年轻团队的不懈努力。特别感谢老同志、老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远。

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运行和发展中心”主任罗阿理研究员应邀作演讲报告。罗研究员主持研制了LAMOST海量光谱自动处理和分析系统,处理目前国际上最大样本的巡天光谱数据;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海量光谱的数据挖掘中,发现大批特殊和稀有天体;曾获得2019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2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他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郭守敬望远镜的技术创新、取得的领先世界的光谱数据获取效率、以及望远镜升级改造计划和未来发展。

郭守敬望远镜,学名为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简称LAMOST。应用主动光学技术控制反射改正板,使它成为大口径兼大视场光学望远镜的世界之最。该望远镜视场达到5°,在焦面上可放置四千根光纤,可将遥远天体的光分别传输到多台光谱仪中,同时获得它们的光谱,成为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它于2009年建设完成并安装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2012年启动运行,成为我国在大规模光学光谱观测和大视场天文学研究上,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大科学装置。

LAMOST瞄准了涉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中诸多前沿问题的大视场天文学,抓住大规模光学光谱开拓的可贵机遇,以新颖的构思、巧妙的设计实现了光学望远镜大口径兼备大视场国际难题的突破。光学光谱包含着遥远天体丰富的物理化学和运动信息,其研究涉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诸多前沿问题。LAMOST作为天体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是进行大视场、大样本天文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LAMOST巡天已经获得上千万条恒星的光谱记录,在银河系研究和恒星物理等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近期,在科学前沿问题的牵引下,在国际高技术投入的大背景下,计划将对LAMOST仪器进行升级改造,以更加适应新兴的时域(时域天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突发性出现和剧烈爆发类天体,它们是宇宙中壮观而神秘的自然现象)光谱巡天样本的采集,为致密天体(如超新星爆发、黑洞等)、系外行星等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获取更多、更丰富的观测数据。

学术沙龙下半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专家们提出的问题,如郭守敬望远镜升级改造的目标、台址的考虑、望远镜结构改造、与国家其他计划的关系等问题,罗阿理研究员一一做了详尽的阐释,国家天文台参加活动的其他资深研究员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最后,曹以玉作总结发言。他肯定了国家天文台分会的沙龙在选题、科学技术前沿的定位、演讲嘉宾的讲解、参会专家(老中青、所内外)较为广泛、讨论热烈、活动组织严密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展现出国家天文台分会领导及各位会员的努力和积极配合。他说,举办沙龙活动,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丰富他们的晚年学术科研生活,可以继续发挥他们的威望、经验和政治优势,为当前的科研工作和研究所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他认为,这次沙龙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感谢国家天文台分会的精心组织,也感谢各位专家的热情参与。希望在活动结束后,根据沙龙活动的规范要求,及时整理上报新闻稿、上网稿,并做好后续的宣传工作。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国家天文台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