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沙龙 > 活动简讯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会举办“农作物高产基因的奥秘”学术沙龙

2025-09-29 18:00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5﹞ 一三八期(总第1321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5929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会

举办“农作物高产基因的奥秘”学术沙龙


2025923日,秋分时节,丰富和谐。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支持、院老科协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会承办的“农作物高产基因的奥秘”学术沙龙活动在本所顺利举行。中国科学院老科协顾问何远光,副理事长曹以玉、宋秋生,常务理事黄勇原,老科协会员以及兄弟单位代表等30余位专家出席。遗传发育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邢雪荣出席并致辞,活动由分会秘书长安锡培主持。

胡赞民研究员做了题为“农作物高产基因的奥秘”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随着全球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成为农业研究的重大挑战之一。历史上,“绿色革命”基因(半矮秆基因)的发现和利用使小麦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大幅提升,这一成就显著增强了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和收获指数,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为约30%,食用油安全隐患大。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其在保障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油菜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绿色革命基因尚未被有效挖掘和利用,其株型育种进展相对缓慢,主要面临植株高大、分枝松散、抗倒伏能力弱、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和收获指数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油菜产量提升的关键瓶颈。我国油菜平均亩产量约142 公斤,因此培育高产或超高产油菜新品种是解决我国食用油安全的重要途径。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团队已在油菜理想株型育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培育的新品种比对照产量提高约30%,对缓解我国食用油危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陈宇红高级工程师做了题为“益生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邀请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种植业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养殖业抗生素滥用、农业有害废弃物超量排放等已造成土壤贫瘠、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和农产品质量缺乏安全等重大问题,亟需研发和推广现代高效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益生微生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团队长期致力于益生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分离了多个高效益生微生物,可用于农作物促生、抗逆和病害防治,也可用于畜牧业,调整靶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促进动物生长,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绿色、高效、循环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专家们围绕报告内容从油菜的育种技术、专利转让、制种推广、油料加工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希望能够尽快产业化,为缓解国家油料的不足做出贡献;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分子育种选育出株型更加合理、产量更高的新品种;在益生微生物方面,大家对植物病害防治、保护靶动物肠道健康、改善免疫力、促进生长以及提高养殖效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会人员认为该项目关乎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结合目前人民对健康的要求,希望能够分离获得出更多更好的功能性菌株,未来直接应用于人类大健康。

曹以玉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动,认为沙龙的选题和报告很有价值,希望科学家们做好科研和转化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遗传发育所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