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二十八期(总第1211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5﹞ 第二十八期(总第1211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5年3月31日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天文台分会
为“深圳星”活动送去科普讲座
2025年3月17日,深圳市科协、深圳科学技术馆、深圳市气候观象台,以及深圳市有关大、中院校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隆重纪念“深圳星”发现50周年,并进行了系列天文科普活动。
“深圳星”(国际编号:2425),是一颗环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于1975年3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 紫金山天文台发现,1991年随着改革开放在深圳的发展,被正式命名为“深圳星” (Shenzhen),是冠以中国城市名命名的七个之一。
国家天文台郭红锋老师应邀参加此次活动,并为深圳和周边的公众和学校做科学普及讲座共三场。
第一场,3月16日下午在深圳市科学馆,开放预约150个座位秒光,进入现场的公众多带着小学生或幼儿园的孩子前来,还有多人在线通过网络观看。小观众们沉浸在浩瀚太空精美的图片展示中和老师深入浅出的星座奥秘讲解中。他们的热情被点燃,他们的投入令人感动。
第二场,3月17日下午在北大附中深圳学校。本次讲座由地理教研组刘浩廉老师主持,贺昉书记、靳豪校长、杨名桂副书记、教师发展中心李晓锋主任、特长教育处李志鹏主任亲临现场,与来自三个年级的200多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星空之旅。
第三场,3月18日下午在珠海第十六中学。本次活动由珠海市香洲区图书馆、珠海新华书店与珠海第十六中学联合举办。出席活动的有珠海市香洲区图书馆馆长程传龙、珠海新华书店科技经理陈佳龙、第十六中学校长黄瑾等以及现场初一年级100多位学生和线上几百位同学。
老师以“地球仪为什么长这样”为引子,启发学生学而思之、刨根问底,介绍了科学家们从观察中获得数据、再分析总结规律、提出假设或模型、进而验证并改正模型,最终给出了现在我们知道的地球的形状及其在宇宙中的运动,进而解释了我们因跟随地球运动所观察到的天文现象。讲座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唤起学生对天文学的热情,点燃了同学们探索科学的积极性。孩子们也从中感受到宇宙无限、探索不止,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永恒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揭秘。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国家天文台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