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园地 > 研学实践

2023年 第二十八期(总第799期)

2023-04-04 17:36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3﹞ 第二十八期(总第799期)

  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3年4月4日


  中科院老科协研学导师团与科普讲师团专家

  赴张家口北京一零一实验学校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为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涵养科学梦想,传承科学精神,激励学子秉持“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的校训,发扬勇于求索、敢于攀登的优良传统,2023年2月21日,中科院老科协研学导师团与科普讲师团的专家一行4人应邀来到张家口北京一零一实验学校(张家口未来学校),报告专家从不同的科学角度奉献了3场科学报告,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科学元素满满的盛宴。

  1.白勇军老师的报告主题是:走向大自然,探索石头的秘密

  白勇军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参加地质工作四十余年,从事地质构造、岩石矿物、古生物、宝玉石,以及非金属研究与开发利用等工作。参加过柴达木盆地地质构造、中国华北地区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研究等十几个课题,撰写论文二十余篇,编写《华北地区化石图册》、《新疆地区宝玉石研究现状》等书籍。

  白老师首先提问“什么是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他带领大家走进石头的世界。让同学们知道了“矿”与“石”的不同。那些有金属光泽用来提取金属的称“矿”;那些无金属光泽的宝石类叫“石”。白老师的报告展示了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矿石;介绍了中国储藏量居世界首位的稀有矿物稀土。在连连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同学们对了解更多石头的知识有了更迫切的渴望。

  白老师讲解了地球上的石头分为三种类型——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同学们对这三种岩石形成的原因有了初步了解。白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互动,答对题的学生会获得白老师精心准备的矿石样本。看着答对的同学兴奋地接过那块闪耀金属光泽的矿石样本,仿佛一颗探索未来科学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萌发。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的兴趣被完全被激发出来,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向白老师提出心中的疑问。“在原始时代,钻石就已经出现了吗?”“宝石为什么有那么多颜色?”“我国的稀土产自哪里?”“矿石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那一双双迸射出求知光芒的眼睛,如同夏夜璀璨的繁星,令人仰望。一小时的讲座倏忽而逝,但它留下了宝贵的科学种子。当这些种子在以科技为办学特色的校园土壤中生长时,我们要做的就是默默耕耘守护,静待花开。教育、科技、人才,张家口未来学校对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的深刻把握,便也蕴涵在这一点一滴的校园活动中。

  2.戴进业老师的报告主题是:地球的颤抖——火山与地震

  戴进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以及石油地质勘探史和石油人物等研究工作。曾任《石油与天然气》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和《天然气地球科学》杂志的副主编。先后任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中国石油化工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和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他著有《中国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川北陕南地区二三叠纪生物地层及事件地层学研究》、《四川盆地西北部晚三叠世微古生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西藏聂拉木地区三叠纪牙形石及其地层价值》、《无语的地书——大兴安岭汗马自然保护区科考》、《水与火的交融一一大美黄山》、《历史的脚步难忘的回忆》、《水韵》等,曾获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地震,一个令人惊恐的地质灾害,戴老师向小求知者们讲述了地震带给我们的伤害:成千上百人的伤亡、数以万计的经济损失。地震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一道道历历在目的伤痕。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悲痛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戴老师讲解了地震成因,介绍了国内外特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以及防震自救的知识。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引起地震。地震开始发生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而且能引起火灾、水灾、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有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等次生灾害。

  戴老师讲到地震中的生离死别时,学生们无一不动容。所以,学习和了解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自救措施便成了重中之重。而如何用今天的科学手段去分析和预测地震是上下几代人努力的目标。

  人类要敬畏自然,但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探索自然奥秘,启迪科学智慧,这是中科院老科协的专家在学生们心中种下的探索与求知的种子。这也是为未来科学家的培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李承森老师的报告主题是:生物与环境——探秘南北极冰雪世界

  李承森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师从徐仁院士,长期从事植物演化和环境变迁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1987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1990年获国务院学位办“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主持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重点基金多项,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发表研究论文150多篇,与英、美、法、德、比、波、捷、印和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曾任中科院植物所常务副所长,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等职位。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分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植物学、英国林奈学会,美国植物学会,国际分类学会,乌克兰古生物学会会员等 。

  李老师带领着同学们一起“去往”南北极的冰雪世界探险。李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介绍了极地植物的生长特征与动物的生活习和。同学们感兴趣的是成为冰天雪地之王的看似憨厚,但实则凶猛的北极熊在全球变暖的情况夏也面临是生存危机。北极的一些植物为了适应极其寒冷以及强风的恶劣环境,它们扎堆生长团结在一起,才能够绽放出美丽花朵。

  李老师报告中所呈现的壮美的极地自然景象和动植物种类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激发了同学们对于科学探索的向往。让同学们感到震撼的是阿拉斯加的缪尔冰川,在1941年和2004年的状态明显反映了全球变暖对北极冰川融化的极大影响。李老师以亲身经历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南极和北极极端寒冷气候特征,以及科考人员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此外,李老师还介绍了斯瓦尔德群岛的国际特区性质。根据1925年中国加入的《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条约》的事实,中国在岛上享有的一定的权力。为此,中国政府在该岛上建立了中国科学考察站——黄河站。这些都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上台请教授们签名,上演了一场“追星”热剧。只不过孩子们追寻的是怀抱国之大者,是担科学兴国使命之专家,是孩子们喜爱的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同学们纷纷表示要追随老一辈科学家,传承他们的崇高品德和科学精神,为实现我国自立自强而继续奋斗!

  中科院老科协专家赴张家口北京一零一实验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开启了共同为培养具有爱国与创新精神,献身中国科学事业的新一代的合作。

  (中科院老科协研学导师团与科普讲师团,

  张家口北京一零一实验学校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