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科普二十载,浓墨重彩绘夕阳——张志林
倾心科普二十载 浓墨重彩绘夕阳
—记中国科学院离休干部张志林
有一位老者,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却依然风雨无阻地坚持每月第三周周五必到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报告厅,精神矍铄地走上讲台,主持“科普论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她用自己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感人的事迹,谱写了一个老党员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人生华章。她就是中国科学院82岁的老党员、离休干部张志林。
倾心投入 再创新业
1949年7月,年仅15岁的张志林就毅然投身革命。23岁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她都把党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特别是在担任中科院人事局局长10年期间,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科学院的人才管理和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并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5年4月张志林离休后并没有赋闲在家安享晚年,而是积极加入到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科院老科协)中,并长期担任副理事长兼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她深知中科院有丰厚的科学家人才资源、深厚的科技创新文化积淀,是为社会再做贡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做好中科院老年人才资源的“二次开发”意义重大。她与中科院老科协领导一道,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和组织中科院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发挥智力、专业和经验优势,积极开展科学普及、科技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她认为,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使科学思维与科学理念植根于民族精神之中,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为此,在中科院老科协理事会上,她积极倡议把科普工作作为新时期中科院老科协的工作重点之一。组织策划、指导组建“科普演讲团”、“科普论坛”等科普专家队伍,并领导科普委员会做了大量动员、宣传、组织工作,特别是对“科普论坛”的建立、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经她亲手培育的“科普论坛”已经成为一支多彩的科普奇葩。
“科普论坛”是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简称中科院老科协)于2003年发起创办的。创办之初,社会对科普工作不是很重视,科学家对“科普”关注不够,听众对“科普”也没太大兴趣。当时既无经费、无场地、也无队伍。如何聘请专家、组织听众、选定内容、租用场地真是举步艰难。但是,她没有遇难而退,而是把组建“科普论坛”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当作离休后的“二次创业”,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硬是一步一步地将“科普论坛”做了起来。特别是当时她的老伴患肝癌晚期,她在精心侍候照顾老伴的同时,没有丝毫放松建立“科普论坛”的工作,仍四处奔走,请求支持,沟通联系;常常到医院趴在老伴的病床边写报告,发邀请,﹍﹍
在创办“科普论坛”之初,她就制定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注重推动“科普论坛”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了交流沟通机制、规范合作协调等制度,确保了“科普论坛”有一个好的运行机制。每年在北京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报告厅主会场举办10场科普报告。每年10月份制定出第二年的日程,确定报告人、报告题目,发到相关单位和个人,并在网上广泛宣传。“科普论坛”定时定点举办,风雨无阻。
她坚持不懈,十四年如一日。每天早早地赶到老科协办公室工作,晚上很晚才回到家里。2014年她不幸腿部摔伤,实在无法上班,她就在家里办公,打电话、发传真,联系专家,整理材料,安排讲座事宜。她认为细节决定成败。每一项工作,她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为做好每场科普讲座,从制定计划、筹备、协调、邀请报告人到现场主持的每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辛勤的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科普论坛”风生水起,成为全国科普战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个知名的科普品牌。
二、 精益求精 争创品牌
张志林深知,品牌的核心是杰出的产品或服务。为一个产品或服务树立品牌是非常不容易的。创建一个成功的品牌,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需要精心的规划、强烈的长期承诺、并且富有创意地设计和执行推广活动。
她一开始就按照品牌的要求去谋划去打造“科普论坛”。她用“高层次、高水平、高品位”定位“科普论坛”,将“为听众送上一场科学盛宴”作为品牌格言。她深知只有凭借一大批顶尖科学家的资源优势,才有可能将“科普论坛”办成科普精品、科普品牌。知名专家难请,她就凭借着多年从事人事工作广泛结识科学家朋友和良好的人脉关系,到处“游说”,“三顾茅庐”动员顶尖的科学家出山。许多院士在一线工作,担负着重大项目任务,实在太忙,开始时都婉言推辞。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被她的执著、坦诚和责任心所感动。不少院士和担任省、部级领导的科学家在百忙之中欣然接受了邀请加盟“科普论坛”。她还想方设法地通过“内联外请”,多方“发掘”、“恭请”,动员所属分会推荐等多种方式,扩展主讲科学家的队伍。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科技部曹健林等多位部级领导,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前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刘恕,北京大学软件科学研究院院长杨芙清院士等多位各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汇聚“科普论坛”。此外,她还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优秀专家加盟,为“科普论坛”注入活力。如今“科普论坛”汇集了161位专家,其中:院士56位,研究员86位,副研、高工、博士19位。强大的专家阵容为“科普论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志林深知科普报告要精彩,选题必须印象深刻、富有意义、受人喜爱。她将“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紧贴时代,阐释热点;励志爱国,培养情操”作为选题原则,并有针对性地邀请主讲科学家作报告。如领导干部渴望了解国家宏观战略、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进展,国防安全,她就请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等作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题报告,请罗援将军等作国家安全形势的主题报告;人们关注绿色环保、经济转型,她请杜祥琬院士作“哥本哈根会议与中国的低碳能源战略”,请刘嘉麒院士作“气候变化与经济转型”报告;人们关心高科技前沿信息,她就请胡思得院士作“两弹突破对我国高科技发展的启示”,请邬贺铨院士作 “信息技术发展与互联网+应用”报告;听众关注身心健康,她就请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院士作“食品安全与生物技术”,请阎锡蕴院士作“肿瘤生物治疗新策略”报告;她还请欧阳自远院士以“直面挑战”为题作了多场报告,通过欧阳院士介绍自己一生为实现国家目标五次调整工作方向的事迹激励年轻的科研人员,被称为“净化灵魂的报告”。人们盛赞报告精彩,科学家传播科普知识,传递科学前沿信息,播撒爱国、报国情怀,深中人心,惠及各界。
她十四年如一日地恪守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彰显特色。张志林一贯的思想是凭借一大批顶尖科学家的资源优势,打造科普的精品,办出中科院的品味。二是坚持创新形式,不断扩展影响。听众参与的热情,是办好科普报告的又一关键。她在深入了解听众渴求,从多角度、多领域为听众送上一场场科学精神盛宴的同时,积极创新形式,开展“专家恳谈”,“咨询服务”,“与院士爷爷面对面”等多种形式、内容各异的活动,满足社会各界和听众的不同需求。她还应听众珍藏的要求,作为主编之一并任责任编辑,克服一切困难组稿、统稿,出版了《科学在这里——“科普论坛”报告选集》第一、二辑。三是坚持诚信服务,建章立制,优化合作。张志林以诚信、包容,赢得了合作者的赞誉、信赖。由于主讲科学家是各领域的领军者、科学大家,邀请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不言而喻,主要是难请,难定,多变。随着“论坛”影响力的迅速扩展,工作量激增。为了做好服务工作,她给自己立了“规矩”:适应需求,有需即应,不分份内份外,不论难易,不超过24小时回应;多换位思考,尽最大努力沟通、协调,不求解不罢休。她及时、圆满地完成中国老科协等领导单位安排的一切任务;省市区、京城各单位提出需求,立即服务。她以诚信、谦恭,不厌其烦,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形成了自己的标签和特色。让张志林记忆犹新的是2006年,孙鸿烈院士应湖南省科普领导小组的邀请,为该省厅局级干部作报告。在报告的前一周,突然接到中央领导同志接见的通知。她心急如焚,立即请中科院原副院长李振声院士救场,李院士于报告的前一天晚上从河南回到北京,次日晨飞赴长沙,为该省科技周揭幕;并以在博鳌论坛的演讲内容作了题为:“近15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自己养活自己”的报告,受到听众的高度赞誉,她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为保证到各地作报告专家的安全,特别是了解专家报告的情况、反映,以便及时报道,她常常陪同专家出行,一直坐公共交通前往,这其中不知遇到过多少困难,如:遇大雪,被封堵在路上过夜;酷暑时节汗流浃背;到边远郊区无交通工具﹍﹍她总是千方百计地照顾好专家,自己默默地承受着种种压力。
三、勤奋耕耘 喜获硕果
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和建立一个好的科普宣传网络,对于将 “科普论坛”推向社会非常重要。“科普论坛”刚建立不久,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认为这是科普精品,就积极加盟作为主办单位,主讲人和听众也从中科院扩展到了北京老科总下属的多个分会(涵盖了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的部分单位)。之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报社也加盟主办。
2006年,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决定依托“科普论坛”的科学家,组建中国老科协科学报告团。在中国老科协的组织、领导下从此 “科普论坛”科学家的足迹遍及了大江南北20个省市区。如:为适应多元化需求,贴近、服务基层,张志林整合了中科院老科协的科普工作力量,向社会各界推荐了百多位科普报告专家,以中科院老科协的名义,全方位地为京城奉献,保证了科普进社区常态化。每年都为北京市的街道社区安排数十场科普讲座,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受到社区居民的称赞;海淀区委、区政府“一把手素质提升工程”启动,“科普论坛”专家立即连续“上讲台”作报告;北京市科协推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举办“院士论坛”,为优秀未成年人成长奠基,“科普论坛”多位院士应邀作报告,激励同学们自信、自励、自强;“科普论坛”的十位专家为中国公安大学作系列讲座;滕吉文、郝柏林、童庆禧院士应邀为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作报告,答疑解惑,受到师生们的欢迎。“科普论坛”还特别注意对中西部地区支持。宁夏要建设国家级防沙治沙示范区,世界天气研究计划国际沙尘暴项目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前副院长张小曳研究员为宁夏大学师生、宁夏自治区环保局等多个单位的公务员作“关于沙尘暴”的报告。著名生态学家张新时院士在新疆、河南等地作科普报告的同时,还提供咨询服务,得到省区领导的高度评价。
14年来,“科普论坛”组织科普报告数千场,听众达50多万人次。“科普论坛”报告专家走进了各级党政机关、各级党校,走进了大专院校、中小学校,走进了企业、社区。特别是还惠及到了边远地区。
“科普论坛”作为中国老科协、北京老科总、中国科学院“精品工程”,在2010年获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张志林作为代表,到会领奖。2011年至2015年,“科普论坛”连获中国老科协科普工作一等奖。2008年张志林被评为“海淀区科协系统科普先生”,被“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科技奥运先进个人”;2011年被中科院科学传播领导小组授予“中国科学院‘十一五’科学传播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被中国老科协、北京老科总评为“优秀老科技工作者”;被中科院老科协评为2006
2012年度先进个人。
张志林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2016年春节前,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到家中看望她时说:“您已经离休了,还在老科协一线发挥余热,中科院感谢您的贡献。”张志林谦虚地说,“我是一个老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是党员就应该离休
离岗,退休不褪色。我会一直努力做下去,小车不倒只管推,在有生之年继续为科普做贡献”。如今,她年事已高,但仍在继续努力奉献;同时,尽全力帮助相对年轻的同志了解、熟悉情况,支持排除难点,补台空缺需求,争取尽快交接,至望这项事业继续发光生热。
22年,矢志不渝地坚守在公益事业的岗位上,艰辛求索,基于一种信念:“离休不褪色,感恩党,感恩盛世,感恩主讲科学家,享受辉煌,必须回报!回应时代的呼唤、领导的关怀,奋力奉献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张志林如是说。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