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历史沿革
1982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以后,我院有一批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在中办发〔1986〕32号文件“关于发挥离休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暂行规定”精神鼓舞下,热切希望组织起来,为社会再作贡献。于是,在院领导的理解与支持下,1988年2月13日中国科学院(京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立了。协会当时的业务范围有科技咨询与服务、种植业与养殖业。由于受全民经商大潮的影响,并带着尽快改善人们物资紧缺的愿望,协会养起了鸽子,办起了化肥厂。这一群有热情,没经验,不懂市场的老人,当然是不会成功的。
1993年,根据当时的情况,协会的服务方向作了调整,利用会员知识的优势,向社会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简称四技服务),举办各种培训班培养人才。由于社团整顿和重新登记,加上协会缺乏经验,工作在摸索中前进。这个时期除培训工作有所开展以外,四技服务基本停顿,协会工作徘徊不前。
1997年至2007年,协会迎来了稳定的发展期。这时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擘画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老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特别是中办发〔2005〕9号文件,从人才战略的高度,为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整体工作得到快速发展。这时,协会已经有了21个分会,3341名会员。形成了以科普为重点,同时开展建言献策、四技服务,院地合作的四个工作方向。这个期间,协会完成了实体重新登记,成立基金会。设立了8个职能部门、5个工作委员会、2个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协会工作逐步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工作轨道。1997年,“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首次开讲;2000年,李佩老师在中科俱乐部首次举办“专家讲座”活动;2002年,“科普论坛”开篇,“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宣教团”创办;2004年,“科普论坛”定名并走向社会,“科普宣教团”纳入协会管理,“心理报告与咨询”进入中关村街道,分会科普活动开始活跃,“专家建议”工作开始在分会铺开,四技服务社会效益逐步显现;2005年,与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合办“中国老科协科学家报告团”,与北京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合办“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2007年,中国科学院老科协老专家技术中心归属协会领导。
2008年至2017年,协会得到院的大力支持,步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2010年,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与北京市科协实行战略合作,大力发挥老专家为北京市发展服务的功能,协会组建了120多人的老科学家咨询团,积极承接北京市课题,发挥智库的作用。2012年,为落实院领导的指示要求,协会组建了450人的专家库,努力完成院交办“科学智慧火花”栏目的各项任务。2012年开始,组织举办科学技术前沿学术沙龙活动,在京内外分会中每年组织活动约25次。2013年,在协会出版委下成立了科普创作工作室,制定了出版年度计划、人才培训计划和五年出版规划,科普著作出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的出版物获得全国科普“银奖”。2015 年,协会参与了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立项申报,并连续3年成功申办,提升了“科学智慧火花”栏目的质量,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协会积极发展分会、壮大队伍,期间发展分会7个,密切与成都、广州、上海、南京、兰州分院以及合肥物质院老科协的合作,在发挥老科技工作者正能量,展现阳光心态,促进“四个率先”目标落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7年至今,协会坚持党建引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老科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本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不断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优势和作用,助力中国科学院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任务,为建设科技强国献智出力。每年举办30期左右科学技术前沿学术沙龙活动,特别是2019年开始每年举办1到2期高端学术沙龙,积极建言献策。2021年,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配合院党史学习教育,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深入科研院所、大中小学、机关单位等开展宣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2022年,协会和中国老科协合作,共同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打造“老科沙龙”项目品牌,进一步彰显了协会的影响力。期间,协会的科学普及、专家建议、科技咨询、编辑出版、教育培训等工作稳步推进,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当前,协会已经形成了一支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社会需求、有比较广泛影响力的科普志愿者队伍、科学家精神宣讲队伍。有了一支既能发挥个人专长,又能集体攻坚,为院所改革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出力的老专家团队。有了一支素质良好,踏实肯干,善于管理,团结带领老科技工作者不断贡献“银发力量”的骨干队伍。
(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