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简报 > 协会工作简报

2019年 第四十四期(总第385期)

2019-08-13 09:51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19﹞第四十四期(总第385期)

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              201986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老科协举办

“生物塑料引领塑料产业新方向”学术沙龙

  2019年6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协、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主办,上海市老科协中科委承办的“生物塑料引领塑料产业新方向”学术沙龙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举行。参加沙龙活动的有来自中科院有机所、中科院微系统所、中科院药物所、中科院硅酸盐所、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工业微生物所、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农业局、上海气象局、上海徐汇区环保局和沁园集团司迈特工程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近30位,中科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曹以玉副局长、中科院老科协何远光执行理事长、上海市老科协黄明熙副秘书长等有关领导参加了沙龙活动。

  沙龙由上海市老科协中科委委员、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唐圣明研究员主持。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李祖义研究员作了题为“生物塑料引领塑料产业新方向”的主旨报告;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戴志强研究员作了题为“我国实施‘限塑令’十年的得失和启示”的邀请报告。

  唐圣明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现在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国家都离不开塑料制品,但是塑料制品给我们社会带来了福利,带来了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所谓的“白色污染”这样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今天的沙龙就是讨论怎样解决这个白色污染的问题。

  李祖义研究员在主旨报告中阐述了三个问题:

  第一,塑料垃圾给环境带来严重的问题。从人类开始生产塑料至今100多年,一共生产了90多亿吨的塑料,其中70多亿吨是塑料垃圾,这些塑料要降解的话就要450年。原来处理这些塑料是靠焚烧和填埋,带来很大环境问题。这些塑料垃圾中的很大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跑到海洋里面去了,中国和美国中间的太平洋里就有两个垃圾岛,面积大概有三个法国大,对海洋造成了严重污染。据说现在海里打捞出来的鱼,30~40%身体里面都有塑料。最可怕的就是有很多微塑料,小于两毫米的,大量是人肉眼看不见的。我中沿海每一公升的海水里面就有700多颗微塑料颗粒,海盐里面微塑料比正常值高出7倍以上。

  第二,生物塑料大有可为。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类可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真菌)和藻类降解的塑料。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应该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中的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被无机化成为自然界中碳素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分子材料。除了可自然降解外,生物降解塑料还具有原料可再生、对肌体适应性强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包括环保、食品容器和包装、农林业、医学、纺织、电子、汽车等领域。制备环境友好的生物降解塑料来代替传统塑料,业已成为国内外的热门研究方向。目前已实现产业化生产的可降解塑料有六大类,即天然高分子改性类、聚乳酸类、聚羟基烷酸酯类、脂肪族聚酯类、二氧化碳基共聚物及聚己内酯。我国是生物塑料和降解塑料研究最活跃、产量较大的国家。在六大类生物降解塑料中,唯有我国都能生产。生物塑料和降解塑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是发展新型生物技术,如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聚- -羟基丁酸以降低成本。

  第三,生物塑料的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我生物塑料和降解塑料的应用领域不够广泛,尤其是作为一个原料生产大国,生物塑料和降解塑料的应用却很少,主要原料和制品都用于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其综合性能还不及传统塑料,限制了某些领域的应用;二是目前价格还是偏高。作为环保发展方向,需要国家政策上强力支持。对于企业要鼓励创新,降低它的税收。可降解塑料推广要有强制性,使用量大了,成本就可以降下来了。

  戴志强研究员的邀请报告对被民众称为“限塑令”(国办发[2007]72号)发布实施至今的得失进行了客观分析。他指出,虽然十年来“限塑令”实施以来,消费者循环经济意识得到一定培育,自备购物袋现象逐步增多,但主流社会舆论普遍认为“限塑令”收效甚微,我国塑料制品的消耗量在不断攀升。2008年,全国每天塑料袋的使用量约为30亿个。2016年,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就高达147亿个。当前,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三大在线外卖平台每天消耗的餐盒和塑料袋数量超过6000 万个,全年使用量高达219亿个。应该承认,“限塑令”实施遇到了较大阻力,政策效能不足、处罚威慑力低、监管不力是主要症结。

  正视 “限塑令”实施得失, 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1、尽快出台一部《禁塑法》,落实地域、业态和市场的全覆盖;

  2、禁塑必须疏堵结合。要制订配套政策工具,大力鼓励可降解塑料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壮大,解决市场对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依赖;

  3、禁塑要从严管入手。要强化监管主体责任,完善依法禁塑的实施体制;

  4、禁塑必须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标本兼治,从两头(禁产和禁用)着力,实现对厂商和消费者的双向约束;

  5、在可降解塑料未能完全占领市场时,加强塑料制品回收循环再生利用、大力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

  6、加强科普和政策宣传,激发公众对环保的责任性,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专家们围绕沙龙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意见如下:

  一、再过十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要正式实施了。习主席去年视察上海时说:“垃圾分类管理是新时尚。”上海市民很荣幸地成为新时尚的先行者。这时我们举办这次学术沙龙,探讨生物可降解塑料的产业化现状和发展前景,总结我国实施“限塑令”十年的得失和启示,很有意义。塑料是生活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注垃圾分类这个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讨论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体现了老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精神风貌。

  二、说“生物塑料引领塑料产业新方向”期望值太高,建议将本次学术沙龙名称修改为:“生物塑料开拓可降解塑料产业新方向”或“生物塑料开拓塑料产业新方向”比较确切。

  三、近年来,随着白色污染的日趋泛滥,生物降解塑料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但其发展仍有诸多短板:与传统塑料相比,其生产技术,产品品种,使用的性能和范围等还有不少差距;其生产成本还高于传统塑料,不利于推广;其生产原料大多是玉米、甜菜等农作物,扩大生产受到限制。我国亟待加强对生物塑料及可降解塑料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在菌种培育、选型、工业应用、工业化发酵设备等一系列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四、解决“白色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既紧迫又难以一蹴而就,既有管理问题也有科学问题。目前生物塑料无论在经济上,性能上,生产规模上,都难以与源自石化产品的碳氢化合物塑料相比。如何使后者也能生物降解,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其实塑料也是可以被生物降解的,只是在自然条件下降解速度太慢。一方面可以采用化学、物理方法降低塑料的大分子链,使之易于被生物降解;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生物学方法,甚至基因工程的手段,从改造微生物使之能食用大分子碳氢化合物着手,找到更有效的可降解塑料的微生物。这正是科研工作者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五、开展垃圾分类的工作,要求垃圾干湿分类,其中装湿垃圾通常用的是塑料袋,破袋处理不太方便,还会弄脏手,而且垃圾味道难闻。所以需要不用破袋的可降解塑料袋用于盛放湿垃圾。鉴于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加温环节,聚乙烯醇可降解塑料袋可控在摄氏25-90度5分钟即溶于水,政府应予以税收优惠和市场推广政策。2020年全国还将有45个城市加入垃圾分类行列,希望那时不再有湿垃圾破袋的麻烦。

  六、“限塑令”颁布十年收效甚微,执法不严是根本。我国环保法早已明确规定,谁污染谁治理。白色污染的源头是厂家,但我们对源头监管並不严密。这方面应向日、美学习,对企业应有限产、标识和回收的严格要求;塑料袋上要根据能否降解,清晰写明燃烧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或可回收、重复使用字样,便于分类和利用。当然还要严厉打击以假乱真、冒充可降解塑料的行为。

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市老科协中科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