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简报 > 协会工作简报

2019年 第六十五期(总第406期)

2019-11-27 15:17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19﹞第六十五期(总第406期)

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              20191113

  

南京分院老科协举办

“以地理学视角对乡村与乡村振兴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学术沙龙

  2019年10月12日,由中科院老科协主办、中科院南京分院老科协承办的“以地理学视角对乡村与乡村振兴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在南京成功举办。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佘之祥研究员作了题为“乡村与乡村振兴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以地理学的视角”的主旨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曾刚教授作了题为“从东西方比较和我国南北方差异认识乡村发展的复杂性”的邀请报告。应邀出席沙龙的有长期从事研究区域地理、农业经济、土壤环境、城乡规划与管理等专业的国内知名专家,以及来自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的代表和农村基层代表,共23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沙龙。与会代表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而畅所欲言的学术讨论与交流,分享了各自的学术观点,提出了不少建议。大家一致赞同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方针、目标和规划,纷纷表示将以不同方式继续关注和积极投身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沙龙由中科院南京分院老科协严寿宁会长和分院院长杨桂山研究员主持。

  佘之祥研究员在主旨报告中首先阐述了“乡村振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意义,与大家共同学习了中央“乡村振兴”的方针和规划目标。他指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最需要解决和攻坚的问题,国家的任何发展战略都离不开这两大问题。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方向和路线。他回顾和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和乡村发展的历史,指出,乡村是对应于城镇的客观存在,由于城镇化而此消彼长,研究乡村振兴不能离开城镇发展的相互影响。他提出了四大方面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1、乡村的演变—— 乡村发展、乡村收缩与乡村衰败;2、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3、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发展;4、土地政策与乡村振兴。他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学术观点与理论思考。他认为:一、乡村是第一产业为基础形成的地域系统,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同水平,历史文化乃至民俗背景各具特色。乡村振兴需要研究具体的评价方法。二、城镇化与乡村现代化应该是两个轮子,若处理不当将会引起严重影响和社会的发展。乡村振兴和城镇发展互相促进,如果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对乡村的影响更为明显。三、乡村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但是离不开农业这一根本。要以地域综合体为主线,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乡村的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按一定原则分析乡村类型和分类,进而研究乡村区划。四、地理学的实践价值在于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我国的乡村自然、人文的地区差异显著,汇集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开展乡村地理学研究有很好的条件。

  曾刚教授在邀请报告中对佘先生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佘先生的报告体现了一位老科学家和地理学家的情怀与学术传承的精神,报告的学术站位高,不但具有理论的前瞻性、系统性,而且对现实问题分析透彻,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急需学术界深入讨论和研究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曾刚教授认为,对“乡村”和“乡村振兴”这一重大主题,“乡村”的复杂性应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域类型,乡村的发展模式、生产结构和空间布局是不同的,对农业现代化的定义是有差异的。农业现代化是发展趋势,但其内涵会更加丰富。在西方发达国家,乡村的生态功能和环境优势更突出,富人往往居住在郊区和乡村。总之,乡村发展的模式要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复制和搞“运动式”的推广。我国的乡村规划分三步走,到2050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这是一个长远性的大战略,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他建议,对中国农村要重新认识,能否做一个“乡村坐标系”,请大家来共同考虑这个问题。

  参加沙龙的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从地理学的观点对乡村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赞同佘先生提出的主要观点和建议,认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土地与土地利用是全部乡村产业的载体。虽然随着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种、养业在乡村经济构成中的比重可能降低,但是重要性丝毫没有降低。离开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乡村将不复存在。可以将乡村表述为“由农民、土地和以种植业和养殖为基础的产业共同组成的地域和聚落,并由此构成乡村的空间系统。” 土地是乡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利用大部分以种养业为主,乡村通过种养业具有保障人类生存和食品安全的经济价值。乡村具有广阔的空间,以土地为载体各种自然资源是乡村发展的支撑条件和生态基础。乡村拥有可传承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景观。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使乡村拥有割不断的亲情血脉和永不忘怀的乡愁。

  其次,对“乡村振兴”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是关于乡村的演变——乡村发展、乡村收缩与乡村衰败的问题。与会专家提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否必然造成部分地区乡村的衰败?乡村的空心化与空壳化究竟是局部还是具有普遍性?如果具有普遍性,那么共同的规律在哪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2018年城市化率59.95%,但是进入城镇而无户籍的2.36亿人,主要是乡村的强劳动力。建议从理论上加强对乡村收缩的客观性的认知,实事求是地研究乡村有序收缩,通过乡村转型、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创新发展,避免乡村空心化的蔓延,不因乡村人口的减少而衰败。另一方面,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序调整乡村结构、转型,或主动收缩乡村聚落。

  二是关于乡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农村产销衔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强调乡村产业融合,目的在于振兴乡村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从典型入手,逐步剖析乡村产业融合的过程和机理,为乡村振兴取得实效,需要研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乡村环境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与基本规律。

  三是关于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针对当前“城乡资源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的突出问题,需要重塑新型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的很明确,过程很复杂。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城乡发展特色和规律编制规划,提出有价值、可操作的科学的解决方案。

  四是关于重视和解决当前与农地相关的突出问题。一致认为,农用地、尤其是耕地,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要确保农业生产空间不被随意挤占和压缩,确保优质农田总量不减少,重视失地农民问题。土地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乡村改革最难最复杂的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有关土地政策的制定,并发挥政策作用。

  与会的一些专家建议,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应进一步深化对“乡村”的认识和定义表述,明确或细化“乡村振兴”的内涵,理性认识“乡村振兴”是目的还是过程。建议加强对“乡村振兴”若干问题的理论开展研究,重视基础科学和对研究对象客观性的认识。同时,在政策制定中注意吸纳广大农民的意见,并体现农民的主体性。乡村地理不能跟风,要重视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好地理学科的科研成果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建议,围绕“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需要就其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深入调查和研究,如:中国乡村的分类问题、“乡村振兴”对不同类型乡村的评价指标体系、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等问题,以及破解“乡村空壳化”的对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重点研究,以便为国家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防止小农经济思想,但不能搞简单统一标准“运动式”的推广,而要强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和差别化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相统一的“乡村振兴”之路。

南京分院老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