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简报 > 协会工作简报

2020年 第四十三期(总第467期)

2020-07-13 16:27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0﹞第四十三期(总第467期) 

  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0年7月10日 

  

  中科院老科协地质地球所分会

  网上群聊“农村情”

  
  中科院老科协地质地球所分会在庆七一期间,会员们聊起了农村脱贫攻坚的话题,借助离退休党支部的平台,展开了回忆,越感共产党的政策好。
  下面摘录部分聊天内容:

董爱英(支部书记):
  @所有党员:大家好!
  在热烈庆祝建党99周年,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本支部孙克忠同志回顾历史变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看到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转发孙克忠同志的一篇短文!
  孙克忠(81岁)的短文:  
 五十年巨变看晋南临猗--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

   

  1965年,地球物理所领导批准我参加农村的四清工作队,一同去的还有王广福和严寿民等。很快我们工作队的成员就到达山西省南部的运城地区临猗县角杯公社,我在吴王村和杨范村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了一年有余。那时我对农民的认识是朴实,老老实实地在农村工作,对生活没有太高的要求。我感到他们干活很累、生活很苦、很穷。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吃水和照明问题。
  这两个村坐落在典型的黄土台垣上,海拔约有400-500米,地下水很深,他们的吃水井约有20-30丈深,井边的辘轳上,井绳就绕了好几层。这两个村位于黄河边。从村里到黄河边约有两公里多的坡路。从黄河边挑一桶水走上坡路到村里,也需很长时间。他们以农业为主,但每年的收成则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和干旱、干热风的气候带来的是天壤之别。
  再一个印象就是没有通电,记得晚上点着油灯开会,整个会场都很暗,只听到有人发言,却看不到是谁发言。
  1990年,即改革开放的初期,晋南地区的曲沃县、闻喜县和乡宁县先后到地球物理所寻求适合当地的开发项目。领导批准我携带简单仪器前往考察,为吃水、地下热水和铁矿的储藏提供依据,并与曲沃县达成合作意向。在运城地区调研时。看到这里的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了电。在铁矿露头的地方,三、五户农民合股开矿。平原地区,村民们忙于因地制宜,引进优良品种,引进蔬菜大棚种植等高效益项目。

 

  图1.1991年,刘光鼎所长参加晋南曲沃县合作发言

 

  图2.挂牌仪式

 

  图3,参会人员
 
  2020年,从网上看到,临猗县的第一产业有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有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有国内贸易、对外经济等都取得了好的效益。
  1996年,临猗县在山西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工程。辖区形成了“一级路过境、二级路环乡、三级路通村、水泥路通户”的道路骨架。2018年,临猗县各类学校208所。
  临猗苹果在晋南有名,以其个体形好、色艳、味美、甜脆、爽口享誉全球,畅销全国25个省市,并出口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临猗苹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吴王渡黄河鳖是临猗县的特产。吴王渡黄河鳖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截至2018年末,临猗县按照每人每年3200元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农村贫困人口1310人,比上年末减少9858人。
  2020年,临猗县正在全力以赴 合力攻坚 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我知道,贫困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郑重宣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迎难而上,同心协力,顽强奋战。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坚实有力,越来越大。无论是坐落在丛山峻岭深处的乡寨,还是地处黄土高坡、草原荒漠的村落,处处都飘扬着鲜红的旗帜,跃动着奋斗的的身影。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开办特色电商、组织易地搬迁等等,千千万万个你我他,正在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黄土变成金的信心,参加脱贫攻坚战。
  把脱贫摘帽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相信我曾经去过的和没有去过的农村,生活越来越好。
  
严寿民(79岁):
  看了董爱英书记推荐的孙克忠同志的文章,使我想起55年前在山西临漪角杯公社潘候大队参加四清工作的情景。那时潘候大队离黄河很近,但农民吃水很困难,要打很深的井。农村没有电,道路都是土路。生活比较苦,能够吃到馒头和面条就很不错。那时我们和农民一起劳动,中午和晚上都是吃派飯,能够吃到面条特别高兴。贫下中农对我们都很不错的。退休后,原来想和几位一起四清的老三室的人,如刘克人,许忠淮等再去潘候看一看,但终究没能成行,非常遗憾。看到老孙的文章,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要感谢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和政策的落实。

王广福(82岁):

  孙克忠的文章,通过自已亲历,写出了改革开放对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容翔实,生动,具体。因为我也参加了“四清”,感到很亲切,仿佛又回到“四清”年代。更难得的是,孙克忠20多年后,参加了所里科技扶贫工作,故地重游,亲自目睹这里发生的巨变,歌颂了党的扶贫政策。写的生动、感人,有说服力。
  文章虽短,看后很受教育。

徐礼国(81岁):

  我没有四清任何经历,但来自农村,读了孫克忠同志的文章后似乎亲身经历一般。

王妙月(79岁,原副所长):

  我没有参加过四清,但参加过到西北望农村等蹲点劳动,接受贫下中农教育,帮助孙明大爷写过家史。现在的西北望发展得完全认不出来了。
  
刘建华(78岁)、冯玉英(80岁)、张玉云(72岁)、杨京风(67岁)等,为这篇短文点赞!
  ( 地质地球所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