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三十一期(总第567期)
简 报
﹝2021﹞第三十一期(总第567期)
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1年4月11日
开发地热资源助力碳中和
--地质地球所分会的一次党课
2021年3月31日,地质地球所举办了“唤醒沉睡的能源—开发地热资源助力碳中和”的党课。张小雷书记主持,庞忠和研究员做主旨报告。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要想实现碳达峰,使碳排放不再增加,使碳排放和碳吸收达到平衡,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扩大和利用固碳技术。固碳技术可有如下措施:
1.非碳基能源: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核能。他们与碳无关,不产生碳排放,应大量开发和利用。
2.生态系统固碳。如绿化大地,多种树等。
3.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收集二氧化碳,然后注入地下永远封存,与大气隔离。
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有一个地热研究室,在实现碳中和的任务中,他们这个研究团队责任重大,做了许多工作。
地球的内热总量相当于煤炭储量的1.7亿倍。但是,在地球板块和局部因素影响下,地球内热在地球浅表的出露和分布是不均匀的。
山区地表的高温地热显示,像温泉、间歇喷泉、喷气孔等,为寻找地热提供线索,但更多的地方显示并不强。
地热能源利用的特点:连续稳定,不受气候影响。Co2减排优势明显。
我国地热能源特点:总量大;背景高,我国的深部热背景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趋势;分布广;类型多;热水多;用户近;埋藏深。
西部地区高温地热发电潜力大,已有不同类型的应用模式:高温对流型系统—羊八井型;高温传导型地热系统—共和盆地型;中低温对流型系统—漳州型;中低温对流-传导型地热系统---雄安型。
我国地热清洁供暖产业发展。近年来,地热供暖(制冷)项目呈现规模化、大型化的特点,目前已建成的大型集中区域供暖系统近20座,代表项目:
1.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浅层地热能为主,将实现供暖制冷面积340万平米。
2.南京江北新区:水空调项目,规模将达1600万平米。
3.雄安新区起步区:规模通过“地热+”的供暖模式实现供暖制冷面积1亿平米。
4.北京大兴机场:供暖以传统能源为主,地源热泵和污水源热泵作为补充,面积250万平米。
我国的地热能源非常丰富,已经用于发电、取暖和旅游等。2020年底,我国地热清洁供暖面积接近14亿平方米,世界第一。集中在京津冀鲁豫辽等地区。大量的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地热是地球内热,储量巨大;地热能连续稳定,成本合理,在非碳基能源中很适用;我国地热能源丰富类型多样,我国地热直接利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前景广阔,有望为减排目标实现做出实质性贡献。
张小雷书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地热研究团队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希望全体党员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自立自强重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功新时代。
参加这次党课学习的退休的和在职的党员约110余人。
分会秘书长孙克忠,副秘书长王哲、马玉光等会员参加了党课学习。图1,庞忠和研究员做报告
图2.会场之一
图2.会场之二
图2.会场之三
(中科院老科协地质地球所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