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一零零期(总第636期)
简 报
﹝2021﹞ 第一零零期(总第636期)
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1年8月19日
中科院老科协地理资源所分会张青松研究员
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杨雪等三位记者应邀到地理资源所所史馆参观。期间,对展馆内的一块特殊的岩石产生了极大兴趣。随后对提供这块展览岩石的张青松研究员做了专访。
张青松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向科技日报记者讲述了40多年前他作为中方副队长首次参加南极科考的故事。
张青松老师采集的岩石标本
承载了中国首次南极科考的记忆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所史馆里收藏着一块特殊的岩石,它是由该研究所张青松研究员带回的,也是中国首次南极科考样品中的一件。
1984年首次南极科考采集的岩石标本(科技日报记者 洪星摄)
1980年1月6日,张青松和国家海洋局的董兆乾被中国政府派往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访问考察,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登上南极大陆。
1980年1月12日,董兆乾(左1)、张青松(左三)准备飞往南极麦克默多站
在75天的访问参观活动中,张青松和董兆乾深深感受到我们中国落后了,当时有18个国家已经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回国后,他们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考察报告,这份报告为我国开展南极考察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1980年,张青松不顾南极考察的艰险又主动申请再出征,同年12月至1981年12月,在澳大利亚戴维斯站进行了越冬考察,一方面进行地貌和第四纪环境的研究,同时也默默学习建立和管理考察站的经验。
1981年1月,张青松乘坐 “纳拉顿”号前往戴维斯站,这次南极之行张青松收集了8箱标本和样品,与所内外专家合作研究获得我国第一批南极研究成果。
1981年7月10日,戴维斯站又见初生的太阳 (张青松供图)
1982年8月,张青松在国际南极地学讨论会上宣读了2篇论文,但外国学者只承认这是张青松个人的研究成果,不认可是中国的南极科考成果。因为,中国当时还没有自己的考察站和长期的科考计划,在给国家南极考察办公室的报告中张青松提出三个可供选择的建站地点,南极半岛、拉斯曼丘陵、和阿德雷地。如今,前两个已建成,就是长城站和中山站,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正在阿德雷地附近的恩克斯堡岛建设中。
乔治王岛地形和长城站位置图 (张青松供图)
1983年,中国加入《南极条约》,但仍没有考察站,我们在南极国际事务中只有发言权,没有表决权和决策权。1984年10月,张青松和董兆乾作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副队长,再次同赴南极协助建设长城站。
文章开头的那块岩石就是张青松在这次南极之行采集的,成为中国首次南极科考的样品之一。
1984年12月30日,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南极乔治王岛。1985年2月20日,长城站落成。同年秋天,中国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和“南极科学委员会”成员国。从此,我国开启了独立自主、有计划的南极科考时代。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
(张青松供图)
(中科院老科协地理资源所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