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二期(总第676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2﹞ 第二期(总第676期)
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2年1月4日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研学导师团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学实践主题活动纪实
研学实践主题:生物多样性——动植物分类、生物演化,以及关爱生命保护动物
时间:2021年5月至12月
地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北京动物园等
一、 生物分类实践,认识生物多样性
时间:2021年5月3日、6月11日、7月20日、7月31日、8月1日、
地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指导专家:黄乘明、张劲硕、熊品贞、高峰
各次学员:23人、27人、22人、25人、24人
学员来自:北京市第八中学、芳草地小学、朝阳外国语实验学校、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安国实验学校、燕郊小学
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包含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等大量不同的类群。我们要认识生物多样性就需要学会生物分类,掌握分类标准,了解生物命名法规。青少年走进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等研究和科普机构,面对丰富的动物标本,以及各种动物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学习和认识动物种类,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感性认识。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学习和练就分辨动物种类的能力,无论是对青少年丰富生物学知识,还是为国家储备生物学研究后备力量,都是研学实践要开展的一件重要工作。
二、 走进植物园,认识生物演化
时间:2021年10月30、31日、11月6日、7日
地点: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古植物棺、植物园、温室
指导专家:李承森、高峰
学员:38人
学员来自:北京市第101中学、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育英学校小学部、海淀第二实验小学、中关村第四小学、七一小学
同学们来到中科院植物所,在植物园与温室里看到各种充满生机的花草树木,在标本馆与古植物馆里看到大量标本,提升了他们学习植物和分辨植物种类的兴趣,从现代植物到化石植物,这些标本为认识生物演化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今天的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界在地球46亿年漫长发展过程中,经历了38亿年演化的结果,而且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与地球上的地理、气候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全面认识生物多样性就需要了解其演化的过程和机制。
专家向青少年讲述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启发青少年构建大自然在时空变化上的复杂局面,以及生物在不同环境中跌宕起伏的演化历程。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化石标本,测量古代植物叶片,以及与今天叶片比较,认识生物演化的漫长过程,感受和体会生活在已经消失的远古世界里的动植物,以及它们的家园。通过研学实践活动,同学们在现代与古代两个时间和空间维度里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 关爱生命,保护动物
时间:2021年11月27、28日、12月18、19日
地点:北京动物园
指导专家:肖方、张成林、刘学锋、刘赫、李静、冯妍、孟彤、王宇奇 、郭锦心、李菁、高峰
学员:38人
学员来自: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文汇小学、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史家小学、育英学校小学部
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其探究对象具有广泛性(世界分布)和集中性(中国特有种)。北京动物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资源优势,研学实践的探索课程此次以珍稀野生动物——鸟类为主要对象。专家系统讲解鸟类知识,指导青少年利用联想法、比较法等手段,认识鸟类,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讨论并获取答案,做好任务单,完成一个研学实践的探究过程。鸟类行为观察课程内容丰富,参观科普馆,各种鸟馆,学习鸟类基本知识,了解攀禽、鸣禽、涉禽的特点,认识鸟羽(羽毛结构、作用,羽毛文化、羽绒服等),围绕任务单上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春江水暖鸭先知”?鹦鹉的栖架为什么总是光秃秃的?抓一只麻雀犯法吗?学生们进行讨论,寻找答案。北京动物园此次科学探索课的最大亮点,一是距焦和激发学生们对动物的兴趣点;二是专家、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研学全过程,互相提问,共同讨论,做到开放性的科学探索。
中科院老科协研学导师团2021年开展工作,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科研动手能力为目标,从认识和学习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研学实践主题。学生们通过走进科研院所、标本馆、植物园与动物园,参与了一个完整的研学实践过程,在自主学习的平台上,进行探究性学习,取得丰硕成果。今后研学实践工作将探究性学习植入科学教育之中,成为激发中小学生科学兴趣、丰富科学知识与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研学导师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