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四十八期(总第722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2﹞ 第四十八期(总第722期)
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2年7月18日
中科院老科协地质地球物理分会 组织线上收看
科普论坛“野生动物疫病和人类健康--机遇与挑战”
2022年7月15日,中科院老科协组织科普论坛,由野生动物疫病学专家何宏轩研究员做主旨报告“野生动物疫病和人类健康--机遇与挑战”。地质地球物理分会组织了部分会员在线上收看。
何宏轩研究员在报告中谈到: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是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野生动物流动性大,生存环境恶劣。迄今,蝙蝠已被发现携带137种病毒,传播61种人兽共患病毒;蚊媒传染病是经由蚊虫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另外还有蜱传染病、鼠传染病等。在特定条件下,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可以传染给人类社会。野生动物是许多重大疾病的源头。如艾滋病、西尼罗河病毒、H7N9型禽流感、埃博拉、狂犬病病毒等。
影响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爆发的因素:人为因素有工农业化学污染(抗生素的滥用)、城市化(人口密度大、流动频繁、城乡迁移、自然景观变化)、土地利用储水和灌溉、人类贸易活动;环境因素有大气成分、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病源微生物因素有入侵的媒介病源、病源的遗传变异、病源的适应性进化等。
人为环境变化可能是野生动物疫病爆发的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如对野生地区的侵占、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引起登革热)。
气候变暖有可能成为跨物种病毒传播的重要驱动力。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有很多影响:促进病源体的繁殖与扩散、改变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影响生物种群的迁移模式、加速病源体的适应性进化、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冰川冻土融化释放新病源。人类活动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野生动物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流行。
2004年,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one world, one health),以应对全球生命健康的国际性、多学科整合手段。
新冠期间,我国举全国之力,协调卫生、林业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从“同一个健康”出发,对涉及的环境、野生动物等进行全方位的防控。
我们现在采取的防控策略有源头防控、区域防控、主动监测。防控措施有风险评估、早期预警、应急预案、科学应对。
野生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做到保护自然资源,保障人民健康,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宋秋生副理事长主持这次活动,他对何宏轩研究员做的报告表示感谢。宋秋生副理事长说:何老师给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从什么是野生动物的疫病讲起,人类重大疫病的发生历史,从鼠疫到H7N9禽流感,再到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其背后都有野生动物的影响。人类健康早已和野生动物健康紧紧联系在一起,是那些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将有些疫病传染给了人类。使我们认识到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悠久且深远。在谈到目前流行的新冠疫情,老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析了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野生动物疫情爆发的规律、因素和机制,探讨在这个时代人类与野生动物如何和谐共存。特别是野生动物疫情如何监测和防控,减少野生动物疫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收获多多、受益多多,也感谢科学家们研究野生动物疫病、监控防治所做出的贡献和努力。
地质地球物理分会的老同志听完报告后,认识到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要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存。最近几年全球各地经常发生火灾、洪水和极端天气。未来几十年世界海洋、冰盖和陆地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人类的行为正在惊人地加速全球变暖。这将给野生动物的生存带来威胁,也将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活。
我们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要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生态系统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逐渐进入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执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努力实现绿色生态环境。
有些老同志说,在居住小区,经常见到喜鹊、斑鸠和白头翁等鸟类在树丛间飞来飞去,或站在树上鸣叫。也经常见到刺猬出没在草丛中觅食,不躲避人们见到它。
当前,我们这些老同志能做到的就是生活中的垃圾分类,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为绿色生活做贡献。
图1.宋秋生副理事长主持
图2.报告现场一
图3.报告现场二
(中科院老科协地质地球物理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