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简报 > 协会工作简报

2024年 第一二四期(总第1084期)

2024-07-10 19:35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4﹞ 第一二四期(总第1084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4年7月10日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遥感数字地球分会举办

遥感技术在公益诉讼检察中的应用学术沙龙活动


202472日中国科学院老科协遥感数字地球分会承办了“遥感技术在公益诉讼检查中的应用”学术沙龙活动。主办方为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支持方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和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国科学院老科协顾问何远光、副理事长曹以玉、洪延超研究员和李乃煌高级工程师,老科协办公室主任黄玉萍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的专家学者与报告人刘朔研究团队、研究生共计34人参加了沙龙活动。

会议由空天院原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老科协遥感数字地球分会名誉理事长赵忠明研究员主持。空天院研究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最高检)检查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挂职)刘朔研究员做主旨报告,题目是“卫星遥感与空间信息的检察应用与思考”。

赵忠明在致辞中介绍:刘朔是中国科学院遥感所(现空天院)培养的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他做的一些项目成绩突出,是遥感检察取证领域主要的推动者。他的研究工作受到了最高检的重视,三年前挂职最高检信息中心副主任,两次延期至今仍在最高检挂职。他在最高检参与一些重大项目的研究,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开、健康发展,形成了公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他的工作得到最高检的认可。

刘朔报告介绍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面向法律监督的卫星遥感检察应用,二大数据法律监督建模的现状与拓展,三法律监督的时空建模方法,四基于同心圆映射叠加方法的案例分析,五结论与建议。我国将卫星遥感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预测预警等方面起步较早,技术应用也比较成熟;相对而言,卫星遥感在检察领域中的应用起步比较晚。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建立公益诉讼以后,2015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方案》。2017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正式建立公益诉讼检察制度,确立了公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随着检察院职责的增加,公益诉讼案件不断增多,特别是最近5年公益诉讼案件超过了民事检察和行政检察的总和。

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办案面临的困难是:1线索发现率低。我国幅员辽阔,检察工作实地调查量大,依赖其他部门和行政机关公开信息平台查询,依赖人力的协查、反馈、发现线索不及时、不全面;2追溯取证难。现势调查,难以追溯过去比对、判断,通过互联网获取经过加工过的遥感地图,难以追溯长时序、限定时间的图像,原始数据获取方式和处理过程无法追踪;3评价量刑不精准。测量监测依靠人力,通过取样方式检验测量,对地表面状要素覆盖不全,评价不全面,人为因素大,效率低,不科学;4资料获取太繁琐。行业和业务性资料调取,要面临行政、企业、公众等复杂的利益关系,配合程度不高,获取手续繁琐,责任不明确,第三方客观性难以保证,耗费大量人力、时间和资源;5办案技术应用欠缺体系。其他行业类似的技术不能满足检察机关准时、长序列应用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构建适合检察工作特点的、集“高技术-基础设施-标准规范-机制体制”为一体的,使用便捷、操作一键式的技术支撑体系。

在需求形势和用户应用模式变化的推动下,面向法律监督的卫星遥感检察应用提上了日程。空天院刘朔抓住了这个机遇,将近几年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卫星遥感的法律监督应用,是我国遥感界较早涉及这个领域研究的团队。

将遥感数据应用于检察工作,形成办案的技术支撑系统并非易事,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检察院工作的特点之一是讲证据。遥感数据本身在司法部门并没有列入证据之列。因此,要解决遥感数据应用从调查向调查线索、司法证据化,并进入我国的司法证据体系中,这样在庭审中才不会有问题。第二检察机关办案需要在线交互。只有针对案情,实现遥感数据的运算在线化,才能被司法应用。因此,从遥感图象处理变为空间处理,多模态处理,把各种与线索有关的数据综合在一块,形成证据链和线索交叉碰撞才能解决问题。第三如何将专家办案的能力、经验融入到构建的检察办案技术支撑系统中来?刘朔在构建系统时,把专家办案为牵引积累的事实,代码化,形成系统建模,把地理信息和遥感图象处理的系统,变为工作平台和操作系统。

刘朔团队针对检察工作办案要求时效、快速、精准,在线、时间序列长等特点,在多年遥感应用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积累的经验和国家多部委合作共事积累的资料基础上,将多种信息源经过筛选加工处理,将大数据、云计算,分类建模等技术引进来,创造性地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检察应用体系,建成了环境资源检察公益诉讼遥感辅助办案平台。平台实现了从遥感地图在线 ——海量遥感数据在线;海量遥感数据一次性计算 —— 遥感数据实时交互性计算;遥感数据图像处理—— 基于空间数据的多模态数据处理;遥感数据调查线索—— 遥感数据司法证据化。同时实现了在专家人工辅助下的检察公益诉讼办案,支撑了近5年来各级检察机关资源环境类案件的案源发现、线索研判、调查取证、成效跟进。大大提升了办案效率,把办案的科技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最高检机关的认可。

到目前为止,空天院支撑全国遥感办案团队,已覆盖25个省的大部分地级市。团队直接做系统支撑的案件有338件,做技术指导的案件一千多件。同时办培训班,为全国每个地级市培训一至三名检察官,使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检察应用系统和技术在全国普及、推广开来。今后这个系统还将往智能化深耕拓展,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为法律监督服务。

通过近几年面向法律监督的卫星遥感检察应用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违法行为的数据映射规律,是法律监督建模可行、有效和可操作性的基础;数据错位法律监督,是解决数据获取问题,打开数据突破口的主要方式;2.大数据法律监督建模的方法,以最终归结为叠加分析处理步骤,是模型从个案到类案推广的重要条件;3.以空间信息作为统一时空框架,将增加原有数据分析的维度和信息理解程度,进而有助于多数据集中发现线索。建议今后:1.坚持“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方向,应用牵引而技术驱动,避免刻舟求剑式“技术支撑”,为技术所囿。2.坚持面向“个案办理向类案治理转变”,数据获取与模型构建系统思维,确保模型应用和推广效果。3.前期数据迂回与后期建模突破相结合,倒推式思考、逐级式深入、迭代式建模。

主旨报告结束后,专家围绕报告进行了讨论、交流。与会专家在讨论中对刘硕团队在开拓卫星遥感在公益诉讼检察中的应用做出的创造性工作和取得的突出成绩高度赞赏。同时,对刘朔团队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魏成阶研究员说在职时也处理了一些涉及司法的问题,但主要是土地纠纷或者是生态环境问题。至于加油站、油库及偷税漏税方面连想都没想过,刘朔团队却做了,而且做得很好,使研究领域更广泛更深入了。建议深入开展AI技术在检察领域的应用,同时希望他们针对不同的应用项目发展专用的数学模型。另外还建议关注中国红树林生态环境的重建和保护;北京周边垃圾厂的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修建山西大同至秦皇岛的铁路对大同云冈石窟的不良影响以及拓展为国际司法提供服务的研究。

地理所刘纪远研究员认为刘朔的报告精彩,听后收获很多。从空天院去最高检兼职,把遥感技术应用做得如此淋漓尽致,产生重大的成效,被国家所重视,这是了不起的功绩。更难能可贵的是对未来检察事业如何采用高新技术,全方位的支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相当有见地的规划。规划中有几项很重要的建议,如检察机关采用后可能会使检察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基于中国是举国体制,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迫切需要构建国家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如自然资源部、环保部、国家测绘总局、国家气象局、环境监测总站分别掌握着土地资源、林草资源、土地二调三调建立的土地变更数据、地理模型、三维全国高精度的数据库体系,大气污染、水污染监测数据。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监管制度和体系。建议以最高检的名义向中央打报告,建议国家各部委与检察机关在办案中要紧密联系,协同办案,数据共享,不能单打独斗。

此外,地质地球物理所孙克忠、大气物理所洪延超、天文台屠乃祺、空天院林世昌和田国良、过程所马兵等研究员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和建议。刘朔对问题一一做了解答,对专家的建议非常感谢,表示回去后要好好消化、应用。最后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的领导何远光、曹以玉做了总结性发言。认为本次沙龙选题很好,报告精彩,专家提的建议很实用,希望遥感数字地球分会把沙龙活动办得更好。赵忠明代表遥感数字地球分会再次感谢各位领导、专家的光临和提出的宝贵建议。

(遥感分会沙龙活动简报,遥感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