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简报 > 协会工作简报

2024年 第二零零期(总第1160期)

2024-12-01 18:00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4﹞ 第二零零期(总第1160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412月1



优化北京科研生态和人才培养环境研讨会

成功召开


无论是激发创新活力,还是培养科技人才,优化科研生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目前我国支持创新的学术氛围还不够浓厚,仍然存在科学研究自律规范不足、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活动受外部干预过多、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我们针对科研生态和培育人才环境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举办了研讨会,就优化北京科研生态环境和人才培养环境进行研讨。


2024年11月28日,经过调研和筹备,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号楼2会议室召开了研讨会。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孙建国和马扬两位领导,大气所、天空院、国家天文台、遗传发育所、力学所在职和退休科研人员近30人参加了会议。参会的在职科研人员既有学术带头人,也有科研骨干和管理人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兵研究员做了调研报告,题目是:优化北京科研生态和人才培养发展环境的调研汇报。主要内容有:

1、分析了北京市科研生态环境现状,其中包括科研机构情况,科研人才群体现状。北京市正专注于发展和增强战略科技实力,凭借其卓越的科研机构、完善的科研平台体系以及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科研人员打造了一个优越的创新环境和发展空间。此外介绍了调研的分析结果。内容涉及基础研究人才评价、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以及对入驻北京“三城一区”的科研人员的对科研软硬环境的评价等,这些研究成果都有利于这次研讨会的讨论。

2、指出影响北京科研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课题申请、经费使用和学术研究中出现的不端行为以及将头衔与称号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对人才培育及成长环境有负面影响。

3、就优化北京科研生态和人才培养环境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涉及科技监督,资源分配,从制度层面营造一个静心研究、耐得住寂寞的环境,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有利于安心研究的学术氛围。推动科研机构去行政化等。

大气物理所洪延超研究员以“优化学术生态和人才培养环境的思考和建议”为题做了主题讨论发言。主要内容有:

1、适宜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应该至少具备安静、宁静,宽容、宽松,干净、诚信,质疑、竞争等特质。

2、学术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表现为:(1)学术不端行为仍然存在,虽然只是极少数,但玷污了人们将科研机构看作“圣洁殿堂”的这个称号。(2)学术文化氛围淡泊,追求真理精神缺失;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开拓新领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够。(3)缺少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急功近利,追求浮名,理想淡漠、治学态度散漫,心态浮躁,缺乏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精神。(4)需改进科研管理制度,尤其是过度管理、项目的不当管理破坏了科研生态;薪酬制度存在负面影响。(5)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尤其是评价指标定量化引起价值观的扭曲,催生了垃圾化、泡沫化学术成果;使学术人员不能沉下心来做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研究。(6)人才的帽子问题已成为学术领域的顽瘴痼疾,失去了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价值和作用。

在分析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学术生态环境建议。认为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环境,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其氛围必然是自由、开放、民主的,也必然是追求真理、鼓励创新、鼓励标新立异的和鼓励学术争鸣、质疑批判的,还必然是容忍、宽容失败的,是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精神的。建议要(1)营造健康竞争的学术环境;(2)强化学风建设,克服浮躁心理;(3)崇尚、弘扬和建设学术文化,树立学术至上的价值观念,营造学术至上的氛围;(4)职称评审专利化;(5)改革学术评价制度,营造潜心治学的环境,大力弘扬公正、公平、诚信之风,努力消除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改进科研项目评审和管理制度,要重视创新性、前沿性等内在质量;改革量化的人才评价指标和方法,对于人才评价,除了要评价“代表作”,还应该评价人才的系统性研究成果。(6)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任何单位不得发布“明码标价”的招聘广告,不将人才称号与薪酬待遇等物质利益简单挂钩;强化人才称号的时效性、阶段性;规范人才称号的使用等。此外,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杜绝竞相用高额科研启动费、安家费、年薪等来争夺院士的行为。

在自由讨论之前,马扬对讨论提出了要求,他希望在讨论的时候可以抛开老问题,做更多的新探索。习总书记讲的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是一个更高层面的问题。其本质的想法是,2035年要变成科技强国,现在只有11年了,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怎么样真正成为科技强国,在这种大的环境下面来考虑我们的科研生态。

自由讨论环节,大家就优化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也有一些不同观点的争论和碰撞。(1)认为和上海等其他大城市相比,北京需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投入。北京房价太贵了,研究员都买不起,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北京科技人员的薪酬待遇、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另外重视发挥好“国字号”科研单位的作用,将他们纳入到“京字号”的范畴里面来考虑。(2)学术腐败有几大根源,人才帽子不当使用影响最大,他是腐败最大根源之一。(3)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是很弱的,大部分研究都是模仿抄袭的东西。应该取消所有的学术奖项。(4)改革不合理的薪酬制度。现在三元结构工资是倒置的,绩效占了大头,绩效要去靠自己去争取,不能使人静下心来做科研。(5)国家要加大对基础科研经费的投入。(6)国重改革,把研究员按年龄排序,45岁以下才能进国重。这种以年龄划线来评估学术能力的做法不妥。(7)停发学术活动的咨询费、专家费。例如评审会、答辩会、咨询会很多,有学术帽子的人参会更多,都要发钱。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学术腐败现象。(8)正确对待院士的待遇。院士就是一级研究员,其待遇应该按照国家规定。退休以后不能保持待遇不变。(9)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现在大家比较浮躁,倡导风清气正,潜心研究也是没有用的。科研主要在兴趣,让真正搞科研的人留下来,提高待遇,有尊严的工作。倡导什么精神,什么风气没有用,关键是制度体系的建设,才能让科研回归到本质。(10)发挥AI技术在净化科研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对剽窃论文,有办法去检索。还可以监督学术不端行为,利用大数据,很快检索出重复别人的论文。AI还可以同行评价专家选择上发挥作用,避免那些非专业专家,有血缘关系,师生关系,单位关系的专家参与评审,避免出现评审不公现象。

最后孙建国理事长讲话,肯定研讨会报告和讨论都很好。首先,专家讨论氛围好,不拘束;讨论当中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没有一边倒,不同的思想火花在撞击;更加宝贵的是很多在职人员也参加了研讨会,非常难得。其次,优化科研生态,同意马扬的观点,这是个老话题,但是在新征程中又遇到了新的挑战。科技创新,人才最重要。刚才大家对人才怎么去培养,怎么去评价,谈了很多,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这个项目很小,优化科研环境是针对北京市的,那么北京市它遇到了什么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但刚才大家就科研生态环境问题,前期做了这么好的工作,不能浪费我们的资源,可以提供一个研究报告和两份建议,一个是针对北京市,一个是针对国家层面的建议。

(中国科学院老专家咨询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