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工作简报(18.23)“科普论坛”专家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五)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科普工作简报
﹝2018﹞ 第23期(总第625期)
中科院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 2018年5月25日
-----------------------------------------------------------
“科普论坛”专家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五)
——聂跃平研究员报告“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
5月23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聂跃平研究员应邀为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科科技培训中心联办的“科学探索之旅”专题系列讲座作第五讲,题目是“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
聂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遥感技术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他说: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最早出现的遥感技术是航空摄影;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在农业、国土资源勘探、林业、地质、大气环境、考古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聂研究员通过西域都护府古城遗址的发现过程,介绍了遥感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接着,详细地讲述了遥感技术在建设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工程选址中的应用。聂研究员作为FAST工程的台址勘探与开挖系统总工程师,带领团队11年间踏遍了贵州上百个洼地,经过反复的实地考察和综合论证,为FAST寻找到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优良台址——贵州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平塘大窝凼,为FAST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聂研究员阐释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装入电脑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日常生活服务。数字地球在地震、飓风、火灾、海洋环境监测中被非常广泛地应用。对地观测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地球正在成为全球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最后,听众就FAST工程选址的背后故事、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等问题请教聂研究员,老师一一作答。
(根据中科科技培训中心供稿编辑)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2018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