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工作简报(18.95)“科普论坛”专家助力中科院“3H”工程(二十三)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科普工作简报
﹝2018﹞ 第95期(总第697期)
中科院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 2018年12月26日
-----------------------------------------------------------
“科普论坛”专家助力中科院“3H”工程(二十三)
——陈秀兰研究员报告“野生动物的拯救与复生”
2018年12月21日,中科院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秀兰研究员走进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为同学们做了一场以《野生动物的拯救与复生》为主题的报告。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物种拯救与复生的方法,陈老师首先提问:“什么是细胞?体细胞与干细胞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克隆技术”等等。接着按动物灭绝先后顺序,逐个分析了恐龙、猛犸象、旅鸽、比利牛斯羊等动物有没有复生的可能。陈老师精彩的讲述,让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陈老师说:“实际上,复生一个物种最起码的条件是要有DNA,比如恐龙,我们目前只有它的化石,并没有它的DNA,所以目前复生恐龙是不可能的。猛犸象的复生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令人惋惜的是比利牛斯羊的复生,57头母羊中仅7头成功怀孕,其中6头都流产了,唯一的一头成功分娩,但小羊羔出生仅仅存活了10分钟。动物的复生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还有很多需要探究的工作等着大家去做。”
最后,陈老师告诉小朋友们,有很多动物的灭绝都是由于人类贪婪的欲望,从象牙到犀角,从沙图什披肩到鱼翅,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这是大家已经熟悉并接受的共识。陈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对待我们身边的野生动物,我们要做到的是不能随意打扰甚至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因为关爱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保护动物不是远离我们生活的空谈,而是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的,从对待身边的每个动物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老师的话音刚落,热烈的掌声响起。
陈秀兰研究员正在为孩子们作报告
(根据行管局科学文化传播处供稿改编)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2018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