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简报 > 科普工作简报

科普工作简报(21.8)李皓博士助力“走进科学 让梦想起航”活动

2021-03-28 08:36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科普工作简报

  2021﹞ 第8期(总第858期)

  中科院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      2021年3月28日

  -----------------------------------------------------------

  李皓博士助力“走进科学 让梦想起航”活动

  

  2021年3月26日19:00-20:00,由大连长兴岛经济区社会事业管理局主办,面向中小学生的“走进科学,让梦想起航”系列科普专题活动举办,“科普论坛”报告团专家李皓博士应邀作《让城市和乡村告别垃圾污染》报告。实时在线观众超11000人次。

  “我们说的保护环境到底是保护什么呢?垃圾污染对环境与健康有什么危害呢?”李老师用设问的方式开启了此次报告。首先,老师运用大量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工业化社会产生的垃圾及其对大气、河流、耕地和动植物造成危害的实例,进而指出保护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体、土地和生物,即地球家园四要素。

  接着,李老师详细讲解了现代社会生活垃圾的主要类型(包装垃圾,建筑垃圾,易腐垃圾,厕所垃圾等)及其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基于科学原理和简单实验给出了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方法和建议,简单明了地阐述了如何管理垃圾才有利于卫生和环保。

  李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国垃圾分类的历史。据《淮南子》记载, 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发明了堆肥技术,实现了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中国传统的“桑基鱼塘”即为无废范例,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早在1957年,《北京日报》便刊登了一篇《为什么要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文章,当时北京创建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法,成功地处理了城市生活垃圾。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早期垃圾分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处理垃圾的模式。

  李老师还谈到,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时代就是无废社会,人们使用的物质取自大自然,废弃后被大自然分解掉,或被当做燃料烧掉;建筑废物被用来铺地、垒墙、造山。老师强调我们应当继承中国传统,探索循环经济新模式,建设无废社会。

  李老师鼓励同学们从我做起,促进垃圾的“零排放”,支持再生资源的回收,为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李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烧塑料一定会有污染吗?有没有无害塑料呢?”“什么时候全国推广垃圾分类呢?”耐心地进行了解答。 

  

  (根据北京中科老专家技术中心供稿改编)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2021年3月28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