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工作简报(21.12)李承森研究员作“科学精神宣讲团”第三场报告

2021-04-12 11:22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科普工作简报 

  2021﹞ 第12期(总第862期) 

  中科院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      2021年4月12日 

  ----------------------------------------------------------- 

  国科大举办“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报告会 明德讲堂讲座

——李承森研究员作“科学精神宣讲团”第三场报告






  2021年4月12日下午,“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报告会与明德讲堂M682期讲座合并在国科大怀柔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李承森研究员应邀作报告,题为“走进冰雪世界,探秘南北极的生物与环境”,这是“科学精神宣讲团”在国科大的第三场报告,也是明德讲堂M682期讲座。国科大人文学院等300余位研究生及教师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人文学院考古系宋国定教授主持。

  李老师的报告围绕开展南北极科学研究的项目,讲述了在冰雪世界极度艰难的科研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开展野外考察的故事。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北极熊生存环境受到制约和缩小,它们猎取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海豹的难度加大,无形中开始袭击人类。科研人员面对这一威胁,在开始北极科考前,必须接受射击训练,且合格者才允许配带步枪外出考察。北极的自然环境比南极略微好些,有100多种开花植物。为了监测全球变化所带来的极地生态条件的改变,植物所的考察人员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上和南极菲尔德斯半岛上率先建立了用以监测环境变化的永久植物样方。由于极地夏季生长期短,植物生长的高度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因此在统计样方内的植物时,都要蹲在或者趴在地上统计,一个一米见方的样地分成100个小格,在每个小格内生长着不同种类植物的小个体,对所有小格内植物种类和数量要一棵一棵的统计,每次的观察和计数都需要五六个小时。由于样地分布在离站区很远的地点,每次外出往返和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统计完才能够返回。在北极工作期间还要随时注意防备北极熊的出现和袭击。南极虽然没有类似北极熊的威胁,但是自然条件要比北极更为恶劣,即使是在夏季,十级以上的暴风雪随时光临,真是家常便饭。特别是暴风雪突然出现,无法辨别方向,只好停下来等待天气好转了再考察前行。

  开展极地科学研究,考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工作之一。作为夏季考察队员在南极半岛工作时间需在3至4个月,而越冬队员则要在长城站工作长达13个月,特别是在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在漫长极夜的黑暗之中维护考察站和坚持冬季考察活动,其艰辛程度难以描述。

  李老师的报告讲述的极地考察故事,展现了考察队员们是在爱国精神支撑下,为祖国极地事业发展,奋斗在南北极的冰天雪地之中,围绕着植物和环境的关系率先在极地建立永久植物样方,体现了东方学者的智慧和创新精神,特别是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传递给与会的研究生们以令人钦佩的爱国、敬业精神! 

  在互动阶段,同学们直接就问我们怎么可以去南北极开展科学研究,什么专业适合做南北极的研究工作,真挚地表达了同学们要参与极地科学考察,为祖国极地科学事业奋斗的决心。同学们对老师的报告感受颇深,对科考人员的献身精神非常敬佩。最后,大家以多次热烈的掌声向老师表示感谢和敬意。

 

(科学精神宣讲团供稿)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2021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