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一零五期(总第876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3﹞ 第一零五期(总第876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3年7月16日
地质地球所分会收看科普论坛
“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
7月14日,地质地球所老科协分会组织收看了中国科院老科协组织的科普论坛“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老同志们在家进行了收看,收看后用不同形式交流了各自的看法。
白春礼院士首先介绍了历史上五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一次科学革命是牛顿力学,发生在16-17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是蒸汽机发明,发生在18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发生在19世纪;第三次产业革命是计算机发明和信息技术,以及第二次科学革命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发生在20世纪;现在的新科技革命发生在21世纪。第一次科技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强国;第二次科技革命德国、法国和美国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成为头号强国,日本和韩国崛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白春礼院士在报告中提到:科技发展坚持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并推动对中观世界认识不断深入。
宏观世界包括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和宇宙起源。微观世界包括粒子结构、量子调控和基因编辑。
一、宏观层面:追寻宇宙起源演化的脚步
几千年中,人类只能用肉眼观测夜空,对宇宙的认识模糊又充满想象。现在,前沿科学研究焦点是两暗一黑(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的研究。黑洞研究是打开宇宙和天体起源的新视野。黑洞是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具有强大的引力,连光都无法逃脱。对黑洞形成、性质、结构及其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对于宇宙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引力波探测开辟探究宇宙起源的新途径。深空探测是新一轮空间探索热潮。
二、微观层面:探究物质世界和生命的终极奥秘
对微观粒子及其新物态研究不断深入。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强力、弱力和电磁力。
量子调控是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前沿,对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进入精准调控阶段。科学家已经能够设计多种基因控制模块,组装具有更复杂功能的生物系统,甚至创建出“新物种”合成珍贵药物,简单高效地生产生物燃料,引发相关领域的产业革命。科学研究越向微观深入,学科交叉融合趋势越明显。
三、中观层面: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深刻影响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信息科技是经济、社会与生活深刻变革的主导力量。一方面以芯片和元器件计算能力、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处在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互联网+”“智能+”使经济活动更加灵活智慧,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对国家GDP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能源、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技术加速进步。在先进制造领域,以智能感知、智能控制、自动化复柔性化生产为特征的智能工厂大量涌现。
生命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得到革命性飞跃。人工智能处理海量数据进行癌症早期筛查,纳米机器人携带凝血酶精准治疗肿瘤。
干细胞自我复制能力强,可分化并替换损伤细胞,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烧伤、脊髓损伤等疾病提供新途径。
脑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后疆域”。生命健康领域的技术进步,也极大提高了对传染病的预警、预防、诊断和医疗水平。
深海深地探测为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四、把握机遇抢占先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发展潜力很大,发展态势良好,要有充分的创新自信,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要正视短板和不足,牢记树立安全思维和底线思维,找出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找准突破口,扬长避短,因势利导,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突显了改革促创新,创新促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要在2035年跻身创新国家前列,2050年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科院老科协顾问张志林主持会议,首先介绍白春礼院士是满族,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研究领域包括有机分子晶体结构、EXAFS,分子纳米结构、扫描隧道显微镜。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后补委员,第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等国家和地区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或外籍院士。兼任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国家科学评论》、《Nanoscale》主编。
报告后,张志林顾问做了总结:我们今天听了一场精彩的报告,白春礼院士系统的阐述,详实的资料和多个小视频的形象助力,让我们了解了宏观、微观、中观层面的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态势。国际上的相关国家是怎么做的,著名科学家的成就是什么样的。我们中国,中国科学院的重大贡献在那。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信心倍增,振奋震撼。同时,我们也记住了白春礼院士的提示,要客观的认识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正视我们的短板和不足,要把握机遇,掌握先机,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国家崛起,站在世界发展的源头。
地质地球所分会的部分老同志收看了这次科普论坛。最大的感受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研人员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我们看到了不同学科取得的不同成绩。我们地质地球所对地热开发做的贡献,尤其是我们国家对中浅层地热的利用占据世界首位。我国14亿人口,可以享受到14亿平方米的地热供暖。我们也享受到数字化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无论是购物、各种预约、视频通话等等,已普及到每个人。
图一.报告截屏
图二.白春礼院士报告
图三. 截屏:历史上的五次科技革命
图四.截屏:宏观、微观和中观
图五.收看报告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地质地球所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