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2023年 第一零三期(总第874期)

2023-07-12 14:39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3﹞ 第一零三期(总第874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3712


地质地球所分会举办学术沙龙

“我国地热能特征、成因类型、潜力与开发利用方向”

 

  由中国老科协、中国科学院老科协主办,地质地球所分会和党群办承办的学术沙龙于626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进行。庞忠和研究员做主旨报告 “我国地热能特征、成因类型、潜力与开发利用方向”,参加沙龙活动的有中国科学院老科协顾问何远光、副理事长赵震声、过程所分会秘书长马兵、空间中心分会副理事长陈涛、天文台分会秘书长郭红锋、动物所分会秘书长何凤琴、空天院遥感所分会秘书长李爽,中石化罗璐,地质地球所分会理事长滕吉文院士等约30人参加。王哲秘书长介绍了外单位的来宾,滕吉文理事长主持会议。

  庞忠和教授先介绍了地热能的发展:地热能是清洁低碳、安全连续的非碳基能源。地热储量丰富、潜力巨大、是人类的终极能源之一。2012年以来的十年,是中国地热能的新时代。地热能形成理论和开发利用技术发展进步很大,大型地热田的发现,开采技术和模式多样化,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我国地热直接利用从基于水资源的利用向热能利用发生根本性转变,利用总量稳居世界首位。浅层地热能类型不断拓展,创新产业模式,中深层地热能走向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态势。地热发电在高起点发力,亮点渐多。未来热电矿联产,多能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日益明晰,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格外迫切。中国地热必将在新征程走上新台阶,从地热大国走向地热强国。

  庞忠和教授在报告中说,地球内部是热的,内热一半来自初始化位能转化,另一半来自放射性元素衰变。地温随着深度增加而升高,地表大多数地方地表热散失很慢,在地球板块构造和局部因素影响下,地球内部在地球浅表的出露和分布是不均匀的。地表的地热显示,如温泉、间歇喷泉、喷气孔等,还有隠伏型的地热能资源。需要通过地质勘探才能揭露。2012年制定的中国地热能发展路线图对技术和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发展战略归结为“三步走”和“四化”。“三步走”即近期-中低温利用与高温水热发电,中期-中低温水热发电,远期-干热发电与利用。“四化”即多元化、规模化、精细化和绿色化。2020年底,我国地热供暖面积接近14亿平方米,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国的目标基本实现利用地热能。

  基于热储温度和热聚集方式,地热资源所赋存的地热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四类:高温对流型地热系统、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高温传导型地热系统和中低温传导型地热系统。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估算,我国可采地热资源总量为每年26亿吨标准煤当量。其中,浅层地热能7亿吨,中深层地热能19亿吨。 这个数字超过2020年全国一次能耗(约50亿吨)的一半。

  雄安新区的建设,为中深层地热能清洁供暖的发展插上翅膀。加快了科技成果向产业的转化,直接服务于清洁取暖。

  

  图一.规模化供暖的“雄县模式”示意图

  我国地热行业标准已经将地表水热能划归为地热能范畴。作为建筑供暖和制冷技术的一种,地表水源热泵(俗称“水空调”)技术得到了初步应用。近年来,地热供暖(制冷)项目呈现规模化、大型化的特点。目前已建成的大型集中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数十座,成长出百万平米20强,典型案例很多。北京城市副中心:浅层地热能为主,规划供暖制冷面积340万平米;北京大兴机场:地源热泵和污水源热泵作为供暖/制冷的补充,面积250万平米。雄安新区:浅层地热+中深层地热,规划供暖制冷面积1亿平米;南京江北新区:江水空调规划规模1600万平米;雄安新区的雄县县城450万平方米,单一热田规模世界第一。算上浅层地热和中深层地热,规划供暖/制冷面积1亿平米。地热代替燃煤进行集中供热从而建成华北地区首座“无烟城”。20142月,国家能源局将项目确定为全国样板,就有了“雄县模式”。

  中国地热能成功案例是地热大会上必谈的话题。2019年中国北京获得了世界地热大会(WGC 2023)的举办权。2020年在“非洲地热大会”上,我们已经在为14亿中国人提供每人一平方米的地热清洁零碳供暖,给人印象深刻。2021年,国际可再生资源署IRENA主办“可再生资源供暖和制冷”为主题的研讨会,应邀介绍中国地热供暖。2022年,中国地源热泵系统纳入国际能源署(IEA)专门报告中。2023年,中国赢得世界地热大会 WGC2023举办权。20209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中国非碳基能源构成中,地热目前占比约5%。未来基于开发利用规模和储能需求增长,长期增长预期,至少与太阳能和风能相当。预测2050年碳排放达50%,是排放大户。用地热资源,打造“分布式地热供暖、制冷系统”以解决冬季供暖、夏季制冷问题。碳中和作用显著。

  十四五国家能源科技规划中的地热能,集中攻关,突破高温钻井装备仪器瓶颈,支撑水/干热型地热能资源开发;攻关中低温地热发电关键技术;开展高温含水层储能和中深层岩土储能关键技术研究,实现余热废热的地下储能。 高温钻井装备仪器和技术,是支撑深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中低温地热发电关键技术、高温含水层储能和岩土储能关键技术研究,是实现余热废热利用的地下储能和多能互补的关键。一种利用深度大于200m的深层含水层作为储热介质的储热技术,在非供暖节季进行储热,在供暖季节进行供热,可将各种形式的能量储存于地下并按需取出加以利用。

  结论和建议:新时代的10年中,我国地热科技进步,产业快速发展,地热清洁供暖产业规模化。实现人均一平方米地热清洁供暖的目标,总量世界第一,年替代燃煤逾4千万吨,成为世界地热利用大国。在新征程上,地热利用作为低碳能源的主要使命担当,仍然以建筑热力供应为主,在西南地区兼顾地热发电增长。未来地热利用的减排贡献有可能达到10-20%,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显著贡献。建议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示范工程建设,尤其在深层地热能和地热储能、地热发电、多能互补新型能源系统方面。最后,庞忠和教授总结道:“一人一平米,得来不容易。你我齐努力,创新出奇迹”。

  报告后,参会人员进行了热烈讨论。陈涛问:咱们的地下热的温度监测能否到地下10公里?地下岩石的微破裂,是否可以把地下的气体放出来?内蒙的火山口有无地热田?马兵问:地球放出热量和火山喷发,地球质量会否减少,影响地球的自转?郭红锋问:在中浅层的地热,冬天可以用来取暖,夏天如何利用?地热的温度太高,对取热管是否有要求?李爽问:对中浅层地热用于取暖,提取热的管是单独提取还是组合提取?王妙月提出,今后应对干热岩进行研究和利用。庞忠和对每位提问者做了详细回答,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庞忠和说,我们国家的火山口附近,如长白山火山口附近,并没有大量地热田出现,这是因为岩浆喷出的通道只在很小通道喷出。可以用豆芽菜杆来比喻。而岩浆喷出后,其通道的热被很快吸收,其附近没有大量热存在。我国的中浅层地热丰富,我国就大量开发中浅层地热,用于取暖和降温。在我国长三角地区,由于有大量水资源,能及时补充地下水。地热被用于取暖和降温,对浅层地热进行切换。我国的地热浅层分布广和多,我们对浅层地热的开发和利用已占据世界首位。我们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利用风力发电,利用光伏电池,等等,都是根据我们国家的特点出现的新兴事物,都超过了国外,这都是弯道超车。我们的地热发电不如外国,但浅层地热的利用已远远超过外国。

  罗璐主任是中国石化新星公司新能源研究院地热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她介绍了浅层地热的应用。介绍了产学研用的进展。过去地热大国都是以地热发电来衡量。现在对地热的直接利用也是衡量地热大国的标准。美国只关注发电,欧盟也是关注发电。我国对中浅层地热的开发和利用,引起国际关注,并在国际领先。

  何远光:沙龙开的很成功,主要是领导支持、老科学家坐镇。理事长滕吉文院士主持沙龙是很不容易的,他今年已是90华诞,仍然关注老科协的活动。沙龙报告很精彩,把弯道超车给我们做了简单介绍。我国14亿人口,每人有一平方米的供热面积。我们科学院在保卫蓝天方面做了工作。提供地热的办法对低碳做了贡献,赢得国际地位。年轻的科学家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退休的老年人特别欣慰。报告后的讨论中,有问有答有讨论,互动特别好。希望地质地球所老科协今后多报道你们单位的老科学家事迹,你们的队伍要逐步年轻化。赵震声:庞忠和教授的报告很有激情,通俗易懂,地热学科大有前途。地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光呼吁还不行。建议你们写科学视点文章,介绍地热方面的知识,也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写出来。会后,把沙龙上网稿和报道及时写出来。地质地球所地热专家汪集旸院士为这次沙龙活动发来视频,谈到地热开发的重要性,祝贺这次沙龙活动举办成功。滕吉文在总结中说:地热能源中对中低温热源方面,在我们国家的应用非常好,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据我所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地热商业化。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北方天冷,南方天热。供暖制冷是很大的贡献。我国有很多地方利用地热能源来取暖和制冷,养殖等。中国用地热能源代替化石能源。这是很大的市场。在十四五期间,在双碳方面要强化地热的开发。在高温或超高温方面,我们的应用不行。在福建打井4000米,地热温度才80度。我们不能靠推断,而是靠数据,对干热岩研究还要继续。最后,感谢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的领导和各位老科学家的参加。

图二.滕吉文院士主持会议

图三.院老科协领导讲话

图四.与会者咨询交流

图五.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地质地球所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