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科学家精神宣讲简报(2025.01)

2025-02-20 18:00 来源:
放大 缩小

科学家精神宣讲简报

﹝2025﹞第1期(总第218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      2025年2月20日


“宣讲团”“国科大”配合北京电视台

系列纪录片《向新之城》录制


北京广播电视台决定拍摄制作6集纪录片《向新之城》,深入表现北京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突出北京各领域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其中,第三集《文化之韵》以增强文化自信为主题,讲述活化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打造创新文化、营造生态文化的故事,以及海淀区积极构建“人文海淀,创新之城”的城市形象。海淀区推荐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简称院老科协)承担。

院老科协责成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简称“宣讲团”)运作。“宣讲团”邀请“宣讲团”专家,钱学森大师导引、培育下成长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力学所原副所长王柏懿研究员承接宣讲工作。她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力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一生奉献力学事业,在践行潜移默化中感受的大师风范。报告地点选择在传承大师楷模,培育优才报国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院老科协副理事长高随祥教授(原国科大党委副书记)和国科大宣传部共同进行了组织工作。

2月20日上午,位于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序厅(简称序厅)拉开了帷幕。仍处于假期的国科大研究生们纷纷从北京市的四面八方满怀期待地向序厅聚集。王柏懿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讲述钱学森故事 学习钱学森精神”,她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钱学森大师的卓越贡献与精神风范。

王老师开宗明义,“钱学森大师舍弃了美国优厚的科研条件和舒适的生活,一心只想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大师跨越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被实施软禁,但归国的信念从未动摇。历经整整五年的波折,他想尽各种办法,终于在祖国的支撑下登上了归国的航船。” 王老师深情地回顾了大师执著爱国的拳拳报国心。

接着,王老师介绍大师曾担任中科大力学系主任,是首任力学所所长。然后以读书期间与大师的六次珍贵交集,展示大师的精神魅力。她给同学们细数:“一次小座谈、一堂好讲座、一席研学经、一门专业课、一场期末考、一个大报告。”在“一次小座谈”中,大师专注地倾听着每一位学生的想法,眼神中满是鼓励与期待。他不仅对学术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更在言谈举止间透露出对年轻一代的深切关怀。大师对每位学生的发言都给予了认真而细致的回应,“仿佛是在与一个老朋友深入交流,而不是和一位科学巨匠对话”。在“一堂好讲座”上,“大师不时穿插一些自己科研生涯中的小故事,既增加了讲座的趣味性,又让听众们从中汲取到了科研的灵感和动力”。严谨的逻辑和精确的数据之中,穿插生动比喻和贴切实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非专业背景的听众也能领略到科学的奥秘,这正是大师的魅力。在“一席研学经”里,大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倾囊相授,详细阐述了实验设计的关键要点、数据分析的科学方法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有效应对策略。他反复强调,“科研是一项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严谨工作,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在“一门专业课”上,面对当时中国科大学生学习条件的艰辛,大师毫不犹豫地捐献奖金,为每位学生购置计算尺,帮助大家更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王老师回忆起那一幕,仍甚为感动。“一场期末考”是大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更是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态度的有力手段。考试过程中,他对每一个数据、每一步推导都严格要求,绝不允许有丝毫的疏忽和错误。正是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促使学生们打下了严谨细致的习惯和基础——在科学研究的世界里,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在“一个大报告”中,大师在编写报告的过程中,一笔一划都灌注了他的心血。从整体框架的构建,到每个论点的阐释,他都反复推敲、精心打磨。在手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多次修改的痕迹,那些涂改之处,正是他追求卓越的强证。王老师还讲解了科学与艺术在大师身上实现了完美融合和相得益彰,大师科研工作之余常通过音乐和绘画放松身心、汲取灵感。“大师用他的一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

最后,王老师阐释了大师作为战略科学家对“两弹一星”事业的卓越贡献,介绍了他在力学所引领科研人员为核弹、导弹、人造卫星研制奋战的情景,阐释了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彰显了大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她以真情实感寄语国科大的优秀学子们牢记!共勉!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王老师一一作答。集成电路学院的2024级硕士研究生李俊杰率先发问:“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您对即将步入科研领域以及正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后辈们有何忠告?”王老师耐心地回答道:“首先,我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树立远大的志向;其次,要保持严谨的科研态度;最后,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2023级博士研究生李旭洋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感觉自己的日常工作单调且琐碎,与理想的科研生活存在差距,在心态上如何调整呢?”王老师微笑着回答道:“看似单调琐碎的日常工作,实则是科研路上极为重要的基石。扎实的基础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就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处理琐碎的事务,每一次解决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都是在磨砺你的能力,培养你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巧。此外,一定好好观察前辈的科研习惯,关注自己科研领域的前沿动态。”

资源与环境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刘雨提问:“在科研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到底是什么支撑着您和众多科学家前辈们不断前行呢?”面对刘雨针对理想信念的请教,王老师坦言,“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支撑我们不断前行的,首先是对科研事业纯粹的热爱。其次是心中的使命感。就像大师心中装着祖国的航天事业,装着国家的未来,这种使命感给予我们强大的动力。”

软件研究所2023级博士研究生于卓浩谈感受:“讲座将曾经书本中的科学家,拉到科苑学子的身边,步履不停,全力求索,终有一天,希望我们也能成为他们。”听到于卓浩的感受,王老师深情地对国科大优秀学子们提出了殷殷期待:不忘初心,接好前辈们的接力棒,做一个全面的人,不仅追求学术上的卓越,更要注重品德修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王老师的精彩报告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大家报以长时间的掌声表示敬意和感谢!

报告后,王老师到纪念馆展室参观。这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意义,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萌芽到崛起的艰难历程,也凝聚着无数科研先辈热血与梦想的纪念馆。看着一件件展品,她向同行的人们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力学人曾经艰苦拼搏的情景,当年在怀柔实验基地奋战的力学人攀高峰、展协同的风貌,历历在目,感人至深。

 受众振奋、激动,畅叙感想: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刘龙文感慨道:“讲述中,我仿佛看到了钱老在困境中坚定归国的身影。这让我明白,爱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像钱老那样,为了祖国这个‘大家’,愿意克服‘小家’万难。”

航空宇航学院的2024级硕士研究生付雅楠表示深受教育,她说:“老一辈科学家们不论出国还是回国,每一步选择完全出于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无私的‘大我’值得我们学习。”

航空宇航学院的2024级硕士研究生郭睿说:“钱老一心报国,在艰苦条件下为我国航天奠基。他‘四严’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让我倍受鼓舞。作为宇航领域计算机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深感责任重大。今后我会以钱老为榜样,严谨做科研,努力提升自己,为我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航天宇航学院的2024级硕士研究生詹思邈提出:“王老师的报告让我深受启发,尤其是钱先生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钱先生对每一个小数点、每一个量纲单位都极其严谨。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在科研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持不懈,都激励我将来要勇敢面向挑战,永不言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4级的硕士研究生杨皓钧表示:“钱先生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坚定的信念与报国的忠心,为我国‘两弹一星’奠基。作为计算机学院的学生,我意识到或许我们现在研究的科研内容也会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力量,这激励我努力钻研,为科技强国梦添砖加瓦。”

集成电路学院的2024级硕士研究生李俊杰激动地说:“钱先生那种求索务实、创新奉献的爱国精神和科研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集成电路专业的学生,目前这个行业正面临着美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和制裁,让我意识到自己有很大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希望我未来也能成为钱先生那样的人,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的奉献。”

航空宇航学院(空间应用中心)2024级的硕士研究生游佳凝谈感触:“首先就是在自己的科研领域要像王老师、钱先生那样有热爱事业的情怀。其次对自己的工作要严谨对待,不管做什么都要踏实深耕,不能懈怠。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一点,钱先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自己的生活上也非常注重对艺术和爱好的培养。我觉得自己也要更加全面,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从生活中汲取科研的灵感。”

在这传承前辈嘱托、留驻历史根脉的校园里,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种子正深种在每位学子的心中,激励学子向上生长,向下扎根。

(“宣讲团”工作组根据国科大提供的稿件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