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科普工作简报(2025.31)

2025-08-07 17:30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科普工作简报

202531期(总第1141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      202587


中关村街道举办第三场“海淀创新大讲堂”

郭红锋高级工程师作“中国天眼及其建造故事”主题报告


202587日,中关村街道在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举办第三场“海淀创新大讲堂”,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论坛”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图书馆馆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国际动手天文教学组织中国负责人郭红锋高级工程师,开展了"中国天眼及其建造故事"主题科普讲座,带领居民开启了一场奇妙的科普之旅。

被誉为"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以其500米的巨大口径成为世界之最,它正在贵州深山中聆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心跳"

人类探索宇宙的漫长征程

讲座以浩瀚星空为切入点,生动讲述了人类观测宇宙的科技发展历程。从17世纪伽利略发明的第一台光学望远镜,到现代巨型望远镜的发展,再到多波段观测技术的突破,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不断深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射电望远镜能够捕捉到宇宙中更隐秘的信号,而FAST正是这一领域的巅峰之作。

大国重器的诞生传奇

FAST的构想始于1994年,由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的南仁东研究员提出。经过22年的艰苦奋斗,这个500米口径的"观天巨眼"终于在2016年建成。讲座详细介绍了FAST的三大核心技术突破:巧妙利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天然洼地、4450块可调节面板组成的主动反射面系统,以及实现毫米级精度的悬空馈源舱技术。这些创新使FAST的综合性能领先国际同类设备20年,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典范。

科学精神的生动诠释

通过FAST的建造故事,讲座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南仁东团队22年如一日的坚守、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创新历程,都让听众深受感动。现场一位小朋友激动地说:"原来中国的望远镜这么厉害!我以后也要当科学家!"这句话道出了在场许多青少年的心声。

中关村街道综合文化活动将持续推出更多优质科普活动,让科学精神在居民的心中生根发芽,激励更多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场讲座不仅普及了天文知识,更激发了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根据中关村街道供稿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