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包头行活动圆满结束

2025-08-26 18:15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5﹞ 一一八期(总第1301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5826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

包头行活动圆满结束


2025822日与23日,包头市为了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青少年与广大民众的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形成探索、研究、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举办《“包头市人才周”暨“北疆银龄——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包头行活动”》。

该项活动由包头市委组织部、包头市科学技术协会、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包头市图书馆、包头市博物馆、昆都仑区科学技术协会、包头市少年宫协办。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团长李承森,团员孙旭、孙莹等三位专家应邀赴包头开展科普讲座活动。

李承森作科普报告

822日上午,包头市图书馆多功能厅内座无虚席,由包头市图书馆和包头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举办的科普周活动迎来了第一场知识盛宴——由李承森团长为200多位青少年与民众作《探索神奇的植物乐园》的讲座。当日下午,李老师在包头市少年宫作的《探索神奇的植物乐园》讲座,吸引了200多位青少年与家长。

包头市图书馆副馆长致辞

李承森在图书馆讲课现场

李承森毕业于北京大学,留学德国、英国和比利时,1990年获国务院学位办“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长期研究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足迹涉及国内山山水水,曾经八次参与南北极考察,具有深厚学术背景。曾主持和参与多项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国家基金委的研究项目,并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在包头市图书馆,副馆长孟婷婷以诗意的语言点明本次讲座主题。她从《诗经》的蒹葭到梵高的向日葵,从神农尝百草到现代植物药学,生动阐释了植物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瞬间点燃了听众对植物世界的好奇心。

李承森在少年宫讲课现场

李老师凭借深厚学术积淀和丰富科普经验,用生动语言带领孩子们深入奇妙的植物王国。他不仅系统介绍了植物作为地球上的生命基石,更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解植物适应环境、繁衍后代的策略与生存智慧。李老师介绍了生活在不同气候带的植物,以及按照彩虹颜色来分类蔬菜水果与它们的功能。李老师还讲解了食虫植物。他通过丰富案例、珍贵影像与互动等形式,激发孩子们好奇心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李老师将复杂的植物科学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孩子们凝神静听,不时记录要点,沉浸在讲座之中。李老师最后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从身边的植物学起,要“守护植物”,共同珍视与保护大自然。

博物馆主持人致辞

李承森在博物馆讲座现场

823日上午,李承森老师到包头市博物馆为80多位听众作《吐鲁番的火焰山、葡萄沟与古代文明》。李老师从新疆地理特点讲起,新疆地处亚洲腹地,远离海洋,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新疆人民在荒漠中依托绿洲发展经济,建设家园。吐鲁番地区年降水量平均不到20毫米,年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火焰山是典型干旱地区的代表。在荒漠中,吐鲁番人民建造坎儿井,将天山上冰川融水通过地下通道输送到绿洲,种植葡萄,经年累月,吐鲁番的葡萄誉满天下。干旱气候和日夜大温差培育出新疆甜美的瓜果梨桃和高质量的粮食,以及衍生出各种美食:手抓饭、拉条子、烤包子、羊肉串,特别是馕,备受百姓喜爱。

李承森为孩子留言

李承森与博物馆部分听众合影

李承森与图书馆小听众合影

李老师介绍了他的团队在吐鲁番开展植物考古工作,通过研究大量出土的植物遗存,恢复吐鲁番先民的文明。自古以来,吐鲁番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西方商贸与文化交流的枢纽。吐鲁番人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

孙旭作科普报告

822日上午,国家国防教育宣讲团成员、国防大学原战役部孙旭教授在包头博物馆为80多名听众作《孙子兵法知识讲座》。孙老师拥有数十年军旅生涯与教学经验,他的深厚专业功底和生动授课风格深受大众好评。

博物馆主持人致辞

孙旭在博物馆讲座现场

孙旭老师带领大家回到春秋时期:孙武是当时的军事家、政治家,“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兵法》一共十三篇,为孙武所著。概述被誉为“兵学圣典”,是中国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该书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译成各种语言的700多个版本,流传于世界各国。

听众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是无限的。在讲座中,大家与孙老师频频互动,或提问,或分享阅读感悟。孙旭老师引导大家平时要加大阅读数量,多读典籍,特别要提升阅读质量,自觉吸取典籍中古人的智慧结晶。

孙旭在博物馆讲座现场

当日下午,孙旭老师在包头市图书馆作《中国国防知识》讲座,吸引了100多位青少年与家长。他结合自身军旅经历,从党史出发,深刻剖析国防与人民的关联:既阐述了我国国防力量的发展成就,也强调了“全民参与国防”的重要性。孙老师的报告激发了大家关心、热爱、建设和保卫国防的热情。“原来国防离我们这么近。它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听众发出这样的感慨。还有听众表示,听了报告,不仅对国防知识有了更清晰认识与深刻体会,对“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认识也极大地提高。大家为孙旭老师的精彩授课和主办方的细致安排大大点赞。

孙莹作科普报告

822日上午,孙莹老师在军营为50余名官兵作《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讲座。当日下午,她又在包头市博物馆作《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讲座,吸引了100多位听众。孙莹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原北京综合研究中心教授级高工,获有多项科技成果,著有多部科技著作,她善于通过生动案例、直观影像与现场互动等形式,引发大家共鸣。

孙莹在军营讲座现场

在两场讲座中,孙老师以“绝境深渊:山河破碎处的至暗时刻”为切入点,将听众们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年代,描绘了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下中华大地的惨状,一幅幅惨烈的画面、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悲壮,也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

孙莹在博物馆讲座现场 孙莹在图书馆讲座现场

孙老师分享了“精神脊梁:抗战烽火中的民族之魂”部分,在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为了国家和民族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奋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正是中华民族在绝境中淬炼重生的伟大抗战精神。孙老师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指出抗日战争中淬炼出的民族精神,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逝,反而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拼搏、砥砺前行。孙老师的授课不时引起听众的热烈掌声。大家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不懈奋斗。

8月23日上午,孙莹老师在包头市图书馆为100多位听众作《神奇动物知多少》讲座。她以一段“全球神奇动物集锦”短视频切入——从能“沙漠储水”的骆驼,到会“合作捕猎”的非洲狮子,再到可“净化海水”的砗磲,以生动案例揭示了每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它们共同维系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孙老师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动物影像资料: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悠闲进食,灵巧的猴子在林间跳跃,深海生物闪烁着奇异光芒……,这些画面打开了听众认识动物世界的新窗口。互动环节的气氛达到高潮,大家踊跃提问,孙老师一一给予耐心解答。她还给小读者们准备了贴纸,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热情。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包头科普活动之行,在包头市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这次活动,一方面充分利用包头市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社会公共资源,在暑假假期开展科学普及教育,深受广大青少年和市民的热烈欢迎,其社会效果和反响热烈,充分体现出包头市主办方在科普教育工作新探索上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老科协汇集的科学界的专家资源是推动各地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力量。专家们的讲座深受广大青少年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中国科学院老科协与地方科普机构的强强联合,积极推动科普活动符合当前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可以预见,这种合作形式将为科普工作注入更大活力。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研学导师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