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助力乌兰察布市“开学第一课”——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

2025-09-08 17:00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5﹞ 一二三期(总第1306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598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助力乌兰察布市

开学第一课”——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


202591日至4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科技报国志向,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协会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2025年“开学第一课”——弘扬科学家精神专场宣讲活动。在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团长李承森,团员孙莹、卢建光、王燕斌等四位专家应邀赴乌兰察布市助力宣讲活动,在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

李承森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承森研究员先后到丰镇市马家街小学、京蒙小学、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围绕生命演化与环境变迁的主题,为780多位学生分别作《传承科学家精神 探秘冰雪世界》、《传承科学家精神 探秘植物王国》四场报告。

李承森在马家街小学作报告

李承森在京蒙小学作报告

作为开学第一课宣讲科学家精神,李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植物学界的两位大师:吴征镒院士和徐仁院士。吴老和徐老在童年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水深火热的艰难时期:外有列强欺辱中国,内有军阀混战,社会落后,民不聊生。两位大师从童年时代起就立志为中国摆脱苦难而努力学习。他们都在清华大学学习生物学,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他们又在西南联大学习与工作,同时走上革命道路。新中国建立后,他们又为国家摆脱一穷二白而投身发展科学事业,为此贡献毕生精力,做出巨大贡献。2007年吴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承森在实验小学作报告

李承森在实验中学作报告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工作者,李老师讲述了他在南北极艰苦环境里开展科研活动的故事,讲述极端寒冷环境里的生物多样性,讲述植物王国里的秘密。他详细介绍了在不同气候带生长的植物、高山植物,以及食虫植物等植物王国里许多有趣的故事,特别探讨了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李老师长期从事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研究与科学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与科普经验。他以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植物王国中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有他参与科研工作的亲身经历。同学们聚精会神聆听李老师的讲座,做好笔记,积极回答李老师的提问。最后,李老师语重心长的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接替老一辈科学家,继续发展国家的科学事业。

孙莹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原北京综合研究中心教授级高工孙莹老师先后到亿利东方学校、乌兰察布职业学院、集宁一中榆树湾校区、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学校,为2000余名学生分别作《厚植家国情怀 弘扬科学家精神》、《逐梦航天 铸就辉煌》四场科普报告。

孙莹在集宁一中作报告

孙莹在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学校作报告

孙老师讲述了八位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航天领域的开拓者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枚导弹,开启了中国走向太空的征程。原子弹事业的组织者钱三强在核物理研究领域成果卓著,他积极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助力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于敏隐姓埋名数十载,专注氢弹研究,他带领团队,提出从原理到构形完整的设想,推动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孙家栋投身航天事业60余载,自主研制45颗卫星,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我国卫星事业立下不朽功勋。全能专家郭永怀在空气动力学等多领域有突出贡献,在飞机失事危急时刻,牺牲自己生命,用身体护住重要科研资料。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毅然回国投身核武器研制,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为我国原子弹、氢弹成功研制付出巨大心血,鞠躬尽瘁。黄旭华30年未归故乡,为核潜艇事业无私奉献,带领团队攻克诸多技术难题,使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他亲自参与深潜试验,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爆炸力学坚守者林俊德扎根大漠50余载,在癌症晚期依旧顽强奋斗,坚持工作,为国防事业奉献生命的最后一刻。

孙老师是北京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思政工作期间,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她作为航天烈士的后人,深情讲述航天人的故事。她从“天”的概念开始,通过应用卫星、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三个方面讲解航天技术基本知识、我国航天未来发展规划,以及航天精神的丰富内涵。孙老师讲述了从“东风一号”导弹到“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神舟”飞船的辉煌历程中,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孙莹在亿利东方学校作报告

孙莹在乌兰察布职业学院作报告

中国航天日是哪一天?火箭飞行有什么奥秘?杨利伟返回地球时遇到了什么危险情况?在太空如何生活?一个个神秘而有趣的问题唤起同学们对航天科学的探索欲望。孙老师通过大量珍贵的视频、照片,与同学们分享神奇的航天世界。讲座结束后孙老师与同学合影留念,并赠送了北京大学的明信片。

卢建光作报告

北京控股集团公司所属企业高级工程师卢建光在察右后旗白音察干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一中学(职高部)、丰华中学为480余名学生作了四场题目为《能源的前世与今生》的科普报告。

卢建光在白音察干第小学作报告

卢建光在察右后旗丰华中学作报告

老师长期从事能源供应的科研和服务工作,有扎实理论基础和长期实践经验积累。曾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并获得发明专利。退休后,关注重点是新能源的应用、双碳目标实现和能源的安全使用等领域。卢老师以“空中三峡、风光之都”的乌兰察布能源名片作为导引,为同学们深入浅出的介绍什么是能源、能源分类,以及能源利用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

卢建光在白音察干第一小学作报告

卢建光在察右后旗第一中学作报告

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延续了百万年的柴薪,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赋能的煤炭,再到20世纪60年代取代煤炭成为世界第一能源的石油,每次能源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但是,化石能源同时带来的过度碳排放使得脆弱地球难以承受;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革命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乌兰察布作为国家清洁能源的利用基地,在推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同学们对能源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认识到能源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王燕斌作报告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王燕斌老师在察哈尔右翼中旗的东街小学、实验小学、西街小学、民族学校,以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为主题,为近300名学生作《踏过平庸,为广袤宇宙燃尽一生——“天眼”之父南仁东》四场科普报告。

王燕斌在东街小学作报告

王燕斌在实验小学作报告

王老师从南仁东的求学之路讲起,十年工厂工作经历让南仁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平凡,但不可以平庸!踏过平庸,是南仁东的人生信条,无论在多么平凡的岗位上,也要努力做出不平凡业绩。王老师介绍了中国“天眼”选址之路的艰辛。22年,南仁东坚持做一件事,精益求精,是南仁东毕其一生的追求,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王燕斌在西街小学作报告

王燕斌在民族学校作报告

王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坚持19年在周末和假期到博物馆做讲解员,把对每个展览学习都当作一个挑战和机会,因此开阔了自己眼界。她用南仁东坚持22年做一件事情的精神不断鞭策和鼓励自己。同学们也分享了各自如何持之以恒做一件事的故事,如小提琴的学习、参加演讲比赛等。

南仁东为“中国天眼”建成付出的巨大努力,诠释了科学家精神。那个曾经爱看星空的他,成长为科学家,也变成了让孩子们仰望的星星。王老师鼓励同学们努力尝试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又一个学年的坚持,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成绩,让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乌兰察布市之行:“2025年“开学第一课”——弘扬科学家精神专场宣讲活动”圆满结束。科普讲师团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科学专家的优势资源,努力为内蒙古地区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传承科学家精神,为培养一代科技新人做出奉献。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