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庆中国科普月 潘永信院士为“科普论坛”作报告

2025-09-19 19:00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科普工作简报

2025﹞ 58期(总第1168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      2025919


庆中国科普月 潘永信院士为“科普论坛”作报告


2025916日,正值全国同庆中国科普月的时刻,潘永信院士应邀为“科普论坛”作线下报告,题目是“寻找火星上的水和生命”。中国科学院京区单位老专家、老干部聆听。按照22年的恪守,“科普论坛”举办报告会是在每月第三周周五9时开始。此次线下报告录制完成后,于919日线上转播,中国科学院所属京外单位、中国老科协、北京老科总所属分会的离退休专家、干部收听收看。

潘老师以丰厚的科研积累、绚丽的画面、详实的资料,带领听众进入火星探测过程,从我们“为什么探寻火星上的水和生命”切入,详述了人类从望远镜观看火星,到太空时代航天器探测火星,展示了火星地貌图和与地球的相似性。

潘老师聚焦我国火星探测工程,“天问一号”任务通过一次发射完成“绕、着、巡”目标,取得巨大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贺电,并深情嘱托“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接着,潘老师讲述了 “祝融号”发现乌托邦南部着陆区近期水活动证据。以凝练的《第一次小结》告诉听众:现今火星表面没有稳定存在的液态水。祝融号火星车的发现。火星极地冰盖由水冰和二氧化碳冰组成。火星的南极冰盖下可能存在大型液态水湖,尚存在争议。深部地壳理论上可能存在液态地下水。

潘老师阐释:火星地貌诉说着曾经的水活动故事。地质:火,山活动、陨石撞击、内核固化。气候:从湿润到干旱,液态水活动从频繁到偶发直至消失。火星内部动力学过程是其宜居性演化的重要引擎。他的《第二次小结》告诉听众:地貌学、地质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表明,早期火星环境曾存在温暖湿润期,曾广泛发育河流、湖泊甚至海洋,巨量液态水的流动塑造了火星特征。曾拥有丰富液态水是探索火星潜在生命迹象的重要基础。

潘老师展望了未来,《第三次小结》告诉听众:21世纪火星探测,继续寻找液态水和宜居环境。探寻火星上的潜在生命迹象,迄今没有发现生命,虽不排除现今地下存在微生物。我国“天问三号” 取样返回有望取得重要新证据。 

(“科普论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