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讲科学”2025年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呼和浩特科普报告活动圆满结束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5﹞ 第一三七期(总第1320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5年9月29日
“科学家讲科学”
2025年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
呼和浩特科普报告活动圆满结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提升首府公民科学素质,呼和浩特市科协在首个“全国科普月”的浓厚氛围中,举办《“科学家讲科学”—— 2025年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呼和浩特科普报告活动》,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
2025年9月23日至26日,呼市科协盛情邀请科普讲师团团长李承森、团员孙旭、董景新、国连杰、孙莹等五位专家赴呼和浩特市,走进市区县的中小学校,党政机关单位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全部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围绕自然科学、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科学家精神等方面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先进技术,增强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围绕国防教育走进机关单位,强化机关干部责任意识和安全理念。此次活动覆盖全市29所中小学与6家机关单位,开展35场科普活动,现场收益听众7630人,线上听众超过6400余人。
李承森作“生物与环境”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承森研究员走进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和林县乳业开发区第二小学、赛罕区先锋路小学、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新城区的北垣小学新雅校区、玉泉石东路小学南校区、回民区的太平街小学,为1850余名学生做《探秘神奇的植物王国》、《走进南北极 探秘冰雪世界的故事》与《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等报告,带领同学们开启探秘大自然之旅。
李承森报告现场
李老师围绕“生物与环境”的主题,讲述动物与植物在不同自然环境里求得生存的策略。例如,在极端寒冷条件下花草树木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生长周期,其植株个体可以长得不高,但是生活史一定要完成,才能够确保植物结下种子,在来年继续维持植物界的延续。北极熊在全球变暖前提下,捕捉海豹的难度加大,不得不改变捕食对象与习性。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人类生存的物质,提供科学研究的对象,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可供欣赏的艺术宝库。从水的形态、光的色彩、动植物美丽的形态,以及微观世界里神奇的花粉、血细胞、病毒等等肉眼看不见的奇妙世界。面对极地所蕴藏的无尽奥秘,面对植物王国里的神奇现象,以及大自然里的美好事物,同学们深深感到学习好科学知识是开启科学研究之门的钥匙。我们要虚心向大自然学习,欣赏大自然,还要保护好大自然。
董景新作“机器人”与“北斗系统”等报告
清华大学董景新教授走进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土默特左旗白庙子中心校、玉泉区的五塔寺东街小学、玉泉区的小召小学、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电力校区、回民区南马路新华西街校区、赛罕区的第十八中学,为现场1500多名听众和线上1400余人作《智能机器人会统治自然人吗?》、《天上的指路神杖——北斗系统如何导航定位》等报告,带领同学们开启探秘机器人与征服太空之旅。
董景新报告现场
董老师从古代机器人讲起,以中国“木牛流马”等为例,阐述古代机器人的特点与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过程。他通过视频展示了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国产机器人、擎天柱二代机器人等多种人形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在作诗、作曲等领域的应用,展现了现代机器人的智能化与多样化。董老师梳理了四代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从程序控制型、自适应型,到智能交互型,再到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器人的演进过程。董老师强调“智能机器人的核心功能源于人类编写的程序与设定的目标,其‘智能’本质是人类智慧的延伸与转化。”机器人的研发将“始终以‘服务人类、造福社会’为导向,科技伦理体系与技术安全机制将为智能机器人发展划定边界,确保技术始终处于人类掌控范畴。”董老师讲述了北斗系统的发展历程、组成结构、核心功能等内容。他介绍了“北斗”在生活中的导航应用,例如,手机定位、车载导航等,以及在农林渔业、救灾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国连杰作探秘“天上”与“地下”奥秘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国连杰走进武川县第二小学、武川县第四小学、和林格尔县第一中学初中部与高中部、回民区南马路小学新华校区、赛罕区的腾飞路小学、新城区的丁香路小学,为1600余名中小学生作了《走,上天上挖矿去》、《地球:火山的故事》《掉到地上的小星星:陨石的故事》《塑造地球的力量: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地球:火山的故事》等报告,带领同学们开启“宇宙探秘之旅”、“太空资源探索之旅”、“地球板块、火山探秘之旅”等科学探索行程。
国连杰报告现场
国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天外来客——陨石所承载着亿万年地球记忆,既让同学们领略了地球演化的磅礴史诗,也启发他们以敬畏之心审视人类与地球的共生关系。他讲解了外星天体上蕴含的丰富矿藏,从稀有金属到能源物质,直观显示了“太空宝藏”的价值。国老师介绍了未来天体矿藏开采的规划与前沿设想,由此点燃了同学们对宇宙探索的好奇心。他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详解地球漫长地质变迁:远古时只有“盘古大陆”和“泛大洋”,经过超大陆解体、分离、漂移,才形成如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在地幔热对流驱动下,看似“纹丝不动”的岩石圈板块时刻都在运动,板块间的运动塑造出高山、峡谷等多样地貌景观。国老师的报告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在互动环节中,他提供陨石标本让同学们亲手触摸、近距离观察,充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激发了同学们对地质学、天文学、空间科学的兴趣,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种子。
孙旭作“中国梦”和“国家安全”的报告
国防大学孙旭大校走进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三中学、托克托县文化宫、新城区科协、内蒙古工大附小、土默特左旗机关、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二学校、呼和浩特市委党校,为现场1700多名听众和线上5000余人作了《中国梦、强国梦、我的梦》、《勿忘苦难辉煌,奋进百年梦》、《国家安全战略思考》、《中国国防知识讲座》的报告。
孙旭报告现场
在中小学校,孙老师从国防建设重要性切入,结合自身的国防教学与丰富的研究经历,以生动通俗语言、鲜活案例,深刻阐释“中国梦”与“强国梦”的内涵关联。他引导同学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以科学精神、奋斗姿态追逐“我的梦”。在互动环节,孙老师耐心解答同学们关于国防知识、科学学习等问题。孙老师鼓励大家努力学习,将来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政府机关和党校,孙老师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我国周边环境的整体态势、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外部环境的复杂程度以及世界格局与风险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与讲解。他从“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的高度出发,深刻讲述国家安全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他以宏大视野,详实的历史事例,将复杂的安全形势清晰地展现出来。这场国家安全教育课增强了大家的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孙莹作“科学家精神”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原北京综合研究中心孙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走进清水河县第二中学、清水河县城关镇第三小学、回民区机关青年干部培训班、呼铁一中初中部、武川县第三小学、武川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玉泉区巧尔齐召小学,为980多名听众作《厚植家国情怀 弘扬科学家精神》、《逐梦航天 铸就辉煌》的报告。
孙莹报告现场
孙老师从国家决策、以身许国、艰苦创业和大师风范四个部分,再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做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她讲述“两弹一星一艇”研制的艰辛历程,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新纪元。同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孙老师娓娓道来科学家们的感人事迹:钱学森的归国与贡献,钱三强奠定核能基础,于敏的氢弹突破,郭永怀的科研牺牲,邓稼先因核辐射患癌病危仍坚持工作,黄旭华研制核潜艇三十年未归家,林俊德扎根大漠52年,临终前5小时还在工作,还有航天人的不懈努力让我国航天事业腾飞……两弹功勋的精神、航天人的精神化作民族血脉里的韧性与定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此次呼和浩特市的“科学家讲科学”科普行活动是市科协打造全域性科普品牌“青橙i科普”的重要举措,引进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的优质科普资源,邀请科普专家走进学校,走到群众身边,开展科普报告,丰富了青少年与群众对前沿科技的认知,培养了科学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与此同时,老科学家们的严谨治学态度、丰富社会经验与深刻思想感悟也传递给每一位听众。今后持续深化中国科学院老科协与呼和浩特市科协组织、教育系统、党务系统等的合作,持续开展 “科学家讲科学”巡讲活动,将为青少年启智、拓宽大众科学眼界,推动科普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品牌化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