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水平推进组织建设— 老科技工作者作用发挥项目”《科学家进校园 科普报告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 传播科学知识”建设美丽通州主题庆首个“科普月”(十五)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科普工作简报
﹝2025﹞ 第65期(总第1175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 2025年 9月25日
“2025年高水平推进组织建设
— 老科技工作者作用发挥项目”
《科学家进校园 科普报告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传播科学知识”建设美丽通州主题
庆首个“科普月”(十五)
2025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老科协(海淀高新技术老科协)、中科科技培训中心携手助力北京市科技社团服务中心“2025年高水平推进组织建设—老科技工作者作用发挥项目 《科学家进校园 科普报告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团长李承森,副团长戴进业,团员刘艳菊、马沈、卢建光、林祁、肖方、田凤兰等八位专家赴北京市通州区八所中小学校,为现场2000余名中小学生,以及通州东方小学教育集团2300多名学生线上同步作报告。本次八场报告体现多学科、多主题的综合性科普活动,宗旨在于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致力于特色科普品牌建设。
李承森作《走进南北极,探秘冰雪世界里的生物与环境》报告
李承森老师来到北京通州区运河中学作报告,诺大讲堂里坐满了452名同学聆听报告。
李老师介绍了三大科学研究主题:宇宙演化、地球演化与生命演化。围绕生命演化,此次报告主题是“生物与环境关系”。生命演化的内因是生物体内遗传物质,而环境变迁则是生命演化方向的限制与驱动。南北极地区气候极端寒冷,经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少,是研究生命演化,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想地区。生活在极端寒冷条件里的生物表现出对环境极大适应。北极地区寒冷了有200万年,而南极寒冷了却有2000万年。在此之前,两地的陆地上是青山绿水,林海浩瀚的景致,而如今却是茫茫冰雪世界,巨厚的冰层,超过十二级的大风,寒冷性干旱,强辐射,极昼与极夜等因素对于极地生物都是严酷的考验。
要想知道在极端寒冷环境里有哪些生物能够顽强生存?李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启一场极地探险之旅。他用生动语言和大量图片,介绍了南北极地理环境和极端气候;他讲述了在这片白色地域里的动植物“居民”,从生物链顶端的北极熊,憨态可掬的企鹅,到海豹、北极狐、驯鹿,再到北极鹅,贼鸥等,形态各异的极地动植物。南北极的冰雪世界不仅美丽,更是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首选区域。
李老师的报告以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作为报告结论。同学们不仅学习到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丰富知识,也体会到科学工作者在极地科考中的艰辛过程。同学们在心中播下了为祖国海洋科考事业奋斗的科学种子。
戴进业作《海洋世界探秘》报告
戴进业老师走进北京通州漷县镇中心小学。他围绕海洋形成、海底地形地貌、海洋生物进化三大核心内容展开讲解。他结合大量实景图片,古生物化石标本以及视频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内容。从“海洋起源时间”、“陆地生物海洋演化根源”等问题切入,引导与激发同学们对海洋科学的兴趣。戴老师还注重科学思维的渗透,引导同学们学习观察自然现象、运用科学方法理解世界。
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积极提问与争抢回答问题,现场氛围热烈有序。本次讲座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海洋科学知识,更提升了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为今后开展特色教育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课后同学们围绕戴老师身边继续提出问题,并与戴老师合影。今天有100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
林祁作《中国载人航天与野外植物识别》报告
国家植物标本馆常务副馆长林祁老师赴通州区台湖学校为七年级的200余名师生作科普报告,其内容融合了前沿航天科技与自然植物奥秘。
林老师在植物分类学领域深耕四十载,成果丰硕。自2002年起受聘为中国航天员讲授野外常见植物识别课。林老师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神舟五号至神舟十一号的载人航天辉煌成就,随后将焦点转向航天员的野外生存训练。他详解了海洋、寒冻、沙漠等不同环境下的训练要点,揭开航天工程与植物识别的内在关联。
在植物科普环节,林老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可食用植物及其科属分类,讲解了与它们形态相似的有毒植物,以及如何鉴别。他还分享了伤药植物的特性及野菜野果的美味制作方法。林教授还讲述将航天员授课教案编撰为《野菜识别与利用指南》《野果识别与利用指南》等书籍的过程。
林老师报告传递出三个核心观点:中国载人航天是依托多基础学科的高精尖工程;中国航天员是具备“四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精神的英雄群体;航天工程衍生的植物科普书兼具实用性与通俗性。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报告尾声还设置了赠书、合影、签名等内容,现场氛围极为热烈。此次报告激发了同学们对航天科学与植物学的兴趣,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科研理念播撒在青少年心中。
刘艳菊作《守护地球,做生态环境保护小卫士》报告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刘艳菊博士赴通州张家湾镇中心小学为六年级180余名学生作报告。她以“地球家园现状”为切入点,用生动案例讲解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动植物生存及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同学们感受到环保的紧迫性;同时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针对“碳足迹”的概念,刘老师结合学生们日常生活,手把手指导大家估算个人碳足迹得分,将环保知识更加贴近生活。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围绕“如何减少日常碳排放”“小学生能为环保做些什么”等问题与刘老师交流。同学们还分享了“随手关灯、自带水杯、分类投放垃圾”等环保小行动知识,将低碳理念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此次“科学家进校园”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学到生态环保知识,更激发了守护地球的责任感。同学们表示,将以“生态环境保护小卫士”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家园、守护蓝色星球贡献一份新时代好少年的力量。
马沈作《抗美援朝精神中的科学精神》报告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马沈来到北京市通州史家小学作报告,六年级的500余名学生聆听报告。
他首先从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一个精神入手,用黄继光的故事说明抗美援朝精神中的科学精神,并引述马克思的话,说明“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基本立场去认识科学、发展科学,按照科学规律办事观点的重要性。马老师讲述了世界武器发展史的六个时期,阐明武器的科技水平在战斗力中的重要地位。他结合2025年九三阅兵讲述了第六代武器发展中的体系作战、虚拟战场与实际战场趋于一致,无人作战+人工智能投入战场,新概念武器走入实战等。
马老师用抗美援朝战争中飞行员张积慧等人的事迹,介绍了志愿军空军、炮兵、陆军等实战例子,说明了科学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听了报告,同学们反响强烈,与马老师积极互动,显示出大家对军事科技知识与革命历史很高的素养与热爱。马老师的报告在意犹未尽的气氛中结束。
肖方作《魅力西藏——狂野动物之美》报告
北京动物园科普馆首任馆长肖方老师赴通州区张家湾中学,为高一年级217名学生作报告,带领大家走进世界屋脊的奇幻动物王国。
肖老师结合多年青藏高原科考经历,用珍贵影像呈现藏羚羊、雪豹、黑颈鹤等旗舰物种的生存智慧,揭示高寒缺氧环境中的生命奇迹。讲座穿插2025年最新科研成果:西藏珍稀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羌塘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青藏高原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肖老师展示红外相机拍摄的雪豹育幼画面,引发学生惊叹。他呼吁青少年关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鼓励未来参与"第三极"建设。报告在"保护西藏,从我做起"的集体倡议中圆满结束。
听了报告,同学们拓宽了科学视野,认识到西藏不仅是地球第三极,更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堂,保护这片净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肖老师激励同学们投身自然保护事业,为守护地球家园贡献青春力量。报告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既传递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也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保护生态文明的种子,激发了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与责任感,达到了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
田凤兰作《火的危害与预防家庭火灾》报告
北京市丰台区科技馆高级科普工程师田凤兰老师在通州区东方小学及东方小学集团北寺庄校区、师姑庄校区作报告,2300余位师生在线上与线下同步聆听报告。
田老师从事科普工作30余年,在青少年公共安全教育领域经验深厚。多次获评市、区“科普先进工作者”,同时担任丰台幸福生活讲师团金牌讲师,致力于青少年公共安全与垃圾分类科普工作,广受认可。
田老师从火的起源与文明价值切入,结合权威数据警示家庭火灾风险,让大家直观认识到家庭防火的重要性。针对日常高频火灾隐患,她结合案例与视频逐一讲解应对方案。“火灾中72.5%的死亡案例源于烟雾窒息,而非明火灼烧。”田老师结合火灾统计数据,重点讲解烟气的“恐怖性、减光性、毒害性”,并给出逃生建议:牢记 “生命第一、右行撤离、7米避险” 三个原则,不贪恋财物,沿疏散通道右侧有序逃生,若火势蔓延至7米外,及时进入避难层或封闭房间等待救援;高楼火灾不能盲目跳楼、不乘坐电梯,优先向楼下疏散;家庭建议配备简易防烟面具、灭火毯、1.5-2.0KG家用灭火器、应急逃生绳、手电筒等“五件宝”,提升应急自救能力。
田老师的报告引起同学们的热烈反应。东方小学主校区的同学说:“之前在小区见叔叔把烟头扔草丛,觉得小烟头没什么。听田老师讲,烟头中心温度可以达到700-800℃,比纸张、沙发布燃点高好多;我们还看到未熄烟头烧沙发、以及引燃绿化带的案例,才知有多危险。今后再看到这种情况,我一定要主动提醒:‘叔叔,烟头没灭扔草丛会着火,掐灭扔垃圾桶吧!’”北寺庄校区教师表示:“案例生动,方法实用,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防火技巧,对校园和家庭安全都很有意义。”此次“科学家进校园”活动,不仅为东方小学教育集团师生普及了专业的家庭消防安全知识,更强化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卢建光老师作《人类与能源》报告
北京控股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卢建光赴通州区马驹桥学校,为350余名同学作报告。学校党总支书记刘宗璞、德育副校长刘鸿浩等领导一起聆听报告。卢老师长期从事能源供应、能源安全管理及相关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具有深厚的理论和经验积累。
本次讲座他从远古人类掌握火种讲起,介绍能源如何推动文明进程,以及能源发展三部曲:柴薪时代、煤炭时代、油气时代。卢老师生动的讲述化作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画面,让大家理解了"能源改变世界"的真谛。卢教授从科学角度系统梳理能源分类,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知识图谱。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每一种能源都像是一个待解的谜题,激发着同学们的探索欲望。在卢老师引导下,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各种能源形式,更理解了能量转换的科学原理,为同学们今后的理科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展示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挑战,卢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温室效应、气候变化、新能源开发等看似宏大的议题,在卢老师讲解下变得具体形象。最后,卢老师鼓励同学们:无论将来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能源问题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希望大家不断增加对能源知识的了解,增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相信在未来,同学们通过努力学习,一定会产生推动能源技术革新的新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