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实验小学举办“海淀创新大讲堂”活动---张衡地动仪跨越千年的科学传奇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科普工作简报
﹝2025﹞ 第87期(总第1197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 2025年 10月31日
北京海淀区实验小学举办“海淀创新大讲堂”活动
---张衡地动仪跨越千年的科学传奇

2025年10月29日,"海淀创新大讲堂"在北京海淀区实验小学圆梦剧场成功举行,本期活动聚焦于中国古代科技瑰宝﹣﹣张衡地动仪,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论坛”专家,北京地震监测中心王成凤高级工程师作“地动仪的前世今生”报告,为同学们系统讲述它的完整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卓越成就与深远影响。
报告系统回顾了地动仪近两千年的传奇历程。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的候风地动仪,作为世界首台地震监测仪器,代表了当时人类对自然奥秘探索的巅峰。报告中详细解读了其"都柱"结构、八龙衔珠的巧妙设计,以及公元134年成功测出陇西地震的著名典故,让同学们对古代巨匠的智慧赞叹不已。“尽管现代地震监测技术已经非常精密,但张衡地动仪的开创性思想,依然是科技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它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仪器的构想,更是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针对地动仪在后世失传及其科学原理的当代探索,报告也进行了讲解。王老师还特别展示了近年来包括“悬垂摆”在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在科学教材中的体现。
这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科技史的兴趣与民族自豪感。让同学们不仅深刻认识到中华古代科技的博大精深,更体会到科学探索的永恒魅力。
学生感悟:
探寻张衡地动仪的智慧之光--"海淀创新大课堂"活动有感
五4班陈斯芃
10月29日,我们五年级全体同学在学校的圆梦剧场,聆听了由王成凤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张衡地动仪的前世今生"讲座。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科学巨匠张衡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当屏幕上《后汉书·张衡传》那196个字的描述缓缓展开时,我被深深吸引。"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地动仪的精巧外形;"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又让我惊叹于古人在机械构造上的奇思妙想。尤其是"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的精准判断,在科技并不发达的东汉时期,这是何等了不起的创新!
活动中,王老师生动地阐释让我了解到,张衡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比西方同类仪器早了一千多年。它不仅体现了张衡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更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那"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记载,让我看到了科学验证的力量,也让我明白,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空想,而是基于实践的反复打磨。
在当今这个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回望张衡地动仪的"前世今生",意义非凡。它让我懂得,创新不分时代,无论是古代的青铜机械,还是现代的智能科技,背后都是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对真理的追求。作为新时代的学习者,我们更应传承这种探索精神,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创新、敢于突破,让古老的智慧在今天绽放新的光彩。
(根据北京海淀区实验小学供稿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