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工作简报(2025.11)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科普工作简报
﹝2025﹞ 第11期(总第1131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 2025年 7月13日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
赴北京昌平区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活动
2025年7月4日,由北京市科技社团服务中心主办,中科科技培训中心与北京市海淀高新技术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联合承办,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昌平分院精心组织的“2025年高水平推进组织建设老科技工作者作用发挥项目《科学家进校园 科普报告活动》”在北京昌平举办。这次活动也是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组织开展的市级、区级、校级科学教育夏令营活动中的校级活动的组成部分。
本次科普活动呈现高规格阵容,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团长李承森研究员领队,包括:戴进业、刘艳菊、白勇军、肖方、杨继锋、卢建光等7位报告专家应邀为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北京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回龙观校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回龙观育新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近2000名同学作报告。报告专家不仅是各自领域的权威学者,更是经验丰富的科学传播者。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科普报告,深入昌平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将前沿科学知识、科研精神和家国情怀传递给莘莘学子。千余名师生近距离感受到科学魅力,共享一场知识的饕餮盛宴,同时也丰富了基地校暑期科学教育内涵。
科普讲师团专家们的讲座内容涵盖极地探索、海洋奥秘、岩石矿物、高原生态、能源革命、禁毒教育与环境保护等多元主题。他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珍贵的影像资料和生动的案例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报告亮点频现,精彩纷呈,点燃青少年心中科学的火种。
李承森:探秘冰雪极地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承森研究员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的“励耘讲堂”带领学生们走进南北极,讲述极端环境下动植物的生存智慧与演化奇迹。200名同学聆听李老师的报告,仿佛置身冰雪世界,惊叹于生命的顽强。
李承森老师讲课现场
李老师以地球南北两个寒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存为例,讲述动物植物的多样性与生存策略。寒带地区不仅气温低,辐射强烈,夏短冬长,而且存在极昼与极夜,植物生长季节只有一个多月。在如此极端生存条件下,生物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需要适应环境。在北极,无论是生物链顶端的北极熊、还是冬夏改变毛色的北极狐,以及来到岛屿上繁衍后代的北极鹅,都会根据时令特点调整生活节奏。海岛上的花草树木也会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生活周期。南极大陆的自然条件相比北极地区更为严酷。海豹、海狮、企鹅等在这里度过夏季美好时光,在寒冬到来之前,它们就会离开这里。
李承森老师与同学们互动 李承森老师与同学们合影
同学们在听完这场讲座后,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他们被寒带生物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原来极地生物这么神奇,它们适应环境的方式太聪明了!”同学们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与敬畏,激发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强烈兴趣。有同学说,通过讲座了解到了寒带生物独特的生存智慧,让自己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生动有趣的科普讲座。还有学生提到,讲座中的案例丰富且具体,让抽象的生物适应环境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加深了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拓展。
戴进业:海洋世界探秘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院戴进业教授级高工在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的“博雅礼堂”,带领同学们遨游海洋,揭开了《海洋世界探秘》的面纱,为同学们开启了一场深度震撼的蓝色星球认知之旅。
戴进业老师讲课现场
戴老师讲述了海洋形成、海底奇观,以及生命从海洋走向陆地的壮阔历程。他以生动的影像资料和前沿科考案例为引,系统揭示了海洋的壮阔与奥秘,引导同学们思考地球生命摇篮的深邃与宝贵。
戴老师讲座反响极为热烈,互动环节气氛尤为活跃。学生们就深海探测技术、个人如何参与海洋保护、特定物种习性等提出大量问题。戴老师均耐心给予专业解答,多次引发掌声。听了戴老师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倍增:“海洋占地球那么大,我们了解得还太少,以后要多关注海洋保护。”同学们环保意识也被强烈唤醒。
戴进业老师讲课现场
学校高度评价本次讲座的科普价值与教育成效。戴老师的报告不仅极大拓宽了学生科学视野,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将生态保护的责任感深植于心,让年轻一代真正成为蓝色星球坚定的探索者与守护者。
肖方:魅力西藏之行
北京动物园科普馆原馆长肖方高级工程师在北京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的阶梯教室,用亲身经历和震撼的图片视频,展现了“魅力西藏”的“狂野动物之美”。
肖方老师讲课现场
西藏,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神秘土地,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是众多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肖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青藏高原的原生态世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魅力。
肖方老师与同学们合影 同学听课笔记与感想
肖老师讲述西藏生灵,藏羚羊、雪豹、黑颈鹤、野牦牛等特有物种的生活场景,以及这些高原精灵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西藏的动物太珍贵了,我们要保护好它们的家园。”同学们提高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识。
卢建光:人类与能源
北京控股集团公司卢建光高级工程师在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回龙观校区的报告厅,为近500名中学生带来了一场关于《人类与能源》的深度思考。他梳理了能源发展史,剖析了化石能源的挑战,聚焦能源未来发展,并展望清洁能源的光明前景,引导同学们关注国家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卢老师首先回顾了能源发展历程。从延续了百万年的柴薪,到为工业革命提供强大动力的煤炭,再到20世纪60年代取代煤炭成为世界第一能源的石油,每一次能源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推动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然而,他也指出,当前化石能源体系带来的过度碳排放问题,已经让脆弱的地球不堪重负。因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革命,成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卢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对能源的认识由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由于化石能源过度使用而带来的环保问题,促使同学们关注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要保护好地球环境,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如随手关灯、合理使用电器等,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学们表示:“以前只知道能源可以用来发电、取暖,通过这次讲座,了解到能源的种类如此丰富,能源的利用方式也在不断演变。”“能源问题关系到我们的未来,以后要好好学习,为清洁能源发展做贡献。”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6个班线下参与,5个班线上聆听,均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杨继锋:筑牢禁毒防线
北京市公安局杨继锋高级工程师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的合班教室,进行了主题为《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毒品发展的新趋势》的讲座。
杨继锋老师讲课现场
杨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毒品照片,详细介绍了常见毒品的种类、特征,以及新的危害手段,并结合真实案例和最新贩毒趋势,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影响。杨老师向同学们提出发人深省的警示,不仅要远离毒品,更要提升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高年级同学一定要筑牢远离毒品的思想堤坝。
杨继锋老师讲课现场
在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踊跃发言,同学们向杨老师请教感兴趣的问题,杨老师均给予详细的解答。杨老师的精彩报告引发了学生们阵阵掌声和惊叹。大家表示:“毒品的危害触目惊心,我们一定要坚决远离!”
刘艳菊:争做环保卫士
北京市科研院研究员刘艳菊博士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回龙观育新学校的阶梯教室,呼吁同学们《守护地球 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小卫士》。刘老师以地球生存现状为切入点,通过案例与数据阐释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生命的威胁,例如冰川融化、极端天气频发等,引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紧迫性。
刘艳菊老师讲课现场
刘老师详细解读“碳足迹”概念,将抽象的碳排放转化为日常生活场景,从乘车出行、外卖包装到电器使用,引导学生计算个人碳足迹得分,理解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激发了大家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刘老师结合“北京尘暴与环境”等研究成果,展示北京生态治理成效,并通过互动问答、低碳生活小贴士,如随手关灯、自带水杯等呼吁学生从细节践行环保。
刘艳菊老师讲课现场
同学们互动参与热情高涨,在碳足迹估算环节,不少学生主动分享家庭节能做法,如“用淘米水浇花”等。针对“如何减少校园碳排放”的提问,同学们提出设立班级废品回收角等。同学们表示:“保护环境真的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电、少用塑料袋。”校方表示,刘老师的讲座以“小切口”进入“大主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适合青少年的科普内容,通过“个人碳足迹计算”实现知识落地,契合素质教育要求。后续学校可以增加“校园碳减排实践项目”,将理念转化为长期行动。
白勇军:探索石头的秘密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白勇军高级工程师在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为150名同学作《走进大自然:探索石头的秘密》的主题报告。
白勇军老师讲课现场
白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大自然,深入探秘奇妙的石头世界。他生动讲解了石头的形成过程与地质来源,详细阐述了石头在人类生活、科技发展及生态环境中的广泛应用与重要作用。白老师运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和贴近生活的实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同学们直观了解了石头的“前世今生”及其与人类命运的紧密关联,系统揭示了石头的奥秘。
白勇军老师与同学们合影
白老师讲课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互动踊跃。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同学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岩石知识,更激发了对地质科学的浓厚兴趣,增强了对自然之美的感知力与探索欲。此次科普活动效果显著,达到了普及地学知识、启迪科学思维的目的。学校师生反响非常好,期待更多的科普活动走进校园。
昌平各基地校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均提前制定详细方案,安排专人组织与安排,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和同学们良好体验,为培养更多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的未来科技人才栋梁贡献力量!
(根据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讲师团/研学导师团供稿编辑)